观察:有无活泼的祷告事工是带来教会生命力差距的一个关键因素
教会不是一个建筑物,不是一个普通的机构,她是一个生命体。信徒属灵生命的强弱可从这个人的祷告生活窥见一二,教会的生命力也是如此。笔者走访发现,是否拥有强有力的祷告事工是产生教会生命力差距的一个关键原因。
从宗教自由政策落实以来,经历四十几年的发展,各地教会普遍已经走过建堂和基础事工建设阶段。聚会场所根据当地信徒需要,从聚会点、活动处所,到大堂形式各一,小到一二十人的山区教堂,大到三五千人的城市中心堂,基础硬件设施供应不再是中国教会的时代任务。
各堂点基本也从无到有建立起如下必要事工:主日圣工、诗班、探访、查经会、祷告会。发展较为先进的教会更进一步,深化衍生出青年诗班、中老年诗班,青年、中年、老年、弟兄、姊妹、夫妻等特定人群团契,文字媒体、基建、后勤、消防、安全等专项事工。
近年来随着国家出台宗教管理规范和从严治教等倡导的提出,以及信徒增长带来的实际需要,各地教会开始着手提高制度管理水平,如财务、人员、档案规范等。鉴于全国基督教两会精细化牧养的提倡,以及疫情的冲击与挑战,多地又开始尝试各种类型的小组事工。总的来说,笔者发现,许多教会都曾经希望或正在努力从尤其以下四个方面构建理想中充满活力的教会:硬件设施、同工队伍、制度规范、小组事工。
与此同时,虽然每个牧者都承认祷告对教会健康的重要性,但提及和重视祷告事工并因此得到见证的并不多。各地祷告事工情况不一,有些没有集体祷告会,将祷告完全定义在个人灵修操练的范围内;大多数教会每周举行一次祷告会,基本形式是证道或赞美之后祷告;有些教会除周祷告会之外,举办月度、季度、年度祷告会;少数教会按照当地传统坚持每日晨祷。除了日常祷告事工日程外,大多数教会举行复活节、圣诞节、新年等特殊节日祷告会,建堂、献堂、医病等特殊事项祷告事工组。重视祷告事工的教会努力建立祷告殿,提供配套的祷告室,除会众集体祷告会之外,举行每日同工祷告会,让一天的服侍从祷告开始。
相比硬件设施完善、同工团队成熟、小组事工和管理制度兼备等,笔者发现,祷告事工复兴更能激发教会活力。东南H市某教会,疫情期间正式刚刚开始规范管理,初步尝试小组聚会,甚至诗班等最基础的事工质量也平平无奇,但因为当地传统,每日举行晨祷会,几十位弟兄姊妹365天不间断为教会、领袖、服侍、信徒特殊需要代祷,令教会顺利度过建堂财务危机,同时因了解各自代祷需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亲近,更容易体谅牧者同工和彼此的难处,在服侍中互相支持。
年轻人流失也是许多教会亟需解决的一个难题,N市某教会一千多会众却能保持60%以上青年人,据其主任牧师分享,重点在于教会非常重视敬拜祷告事工。周一到周六每日5点到7点晨祷,8点到15点禁食祷告,周三、五、日举行通宵祷告会,周四举行学习祷告会。笔者参加该堂祷告会时发现,摄影、录像、带领赞美、祷告的服侍同工都是年轻人。与整体信徒年轻化相匹配,该堂聚会气氛轻松热烈,团契小组等活动形式也更为丰富,牧者与信徒之间的关系显得更加亲近。
通过以上两个教会可以发现,重视和有力的祷告事工能让教会具有生命力。相反,不重视集体祷告,或者祷告事工徒有其表、艰难进行的教会,即使拥有华丽的建筑,完善的设施、人员、制度等外在优势,依然给人死气沉沉的感受,教堂是建筑物却不是家,有同工却没有关系,有制度却容易陷入死板。
使徒行传中多处记载,使徒、信徒们聚集祷告,领受圣灵,发生神迹奇事。祷告事工可以帮助教会建立合一、交托、感恩、奉献的氛围,是开展其他事工的最大助力。活泼的祷告事工决不停留在教会有祷告会为止,它一定体现在集体祷告的频次、参加人数、参加主动性、祷告果效等方面的增强。在教会试图学习新事工、新方法而踯躅不定或果效甚微时,不妨将目光回转到祷告上来。对于条件有限,因人员、财务等无法开展新事工的教会特别是日渐凋零的农村教会,祷告尤为重要,因为它是最容易最具有可行性且功效明显的事工。
要想增强教会生命力,不妨从在教会内建立兴盛的祷告祭坛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