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版

鼓浪屿协和礼拜堂的沧桑历史

世界文化遗产鼓浪屿,被誉为“万国建筑博物馆”。而教会文化作为鼓浪屿三大主体文化之一(另两个为闽南文化、华侨文化),教堂建筑是其重要的表达,那么现存鼓浪屿最早的教堂,协和礼拜堂又有哪些传奇历史呢?

《南京条约》规定,厦门为“五口通商”之一。于是不少欧美人开始远涉重洋来到了鹭岛。虽然在革命史观看来,这是国家屈辱的象征。当另一方面,鼓浪屿也在这一时期逐渐繁荣起来,形成了华洋共处,文明互鉴的历史国际社区。

当时来到鼓浪屿的西方人中,有不少是基督徒。他们为了在礼拜天举行敬拜仪式,就迫切需要宗教场所。于是在厦门的美国归正会、英国长老会以及英国伦敦会(并称三公会)就于1863年,在鼓浪屿的鹿礁(亦称上鹿礁)建造了一座教堂。

教堂在当时被称为“国际礼拜堂”,其风格为十九世纪在英美国家流行的,融合了希腊、罗马建筑样式,被广泛用于基督新教教堂,带有简约、质朴的新古典主义风格。1911年,教堂重新翻建,更名为协和礼拜堂,并一直延续至今。

协和礼拜堂在每个礼拜天的下午六点举行礼拜,全场都用英语布道,因此参加者多数都是在鼓浪屿的英美人士。当然有些精通英文的中国人,也会参与礼拜。因此每当协和礼拜堂开始敬拜时,我们能够看到一副华洋共处,文明互鉴的场景。

鼓浪屿被称为“音乐之岛”,而这种文化氛围形成,是与教会的敬拜赞美分不开的。1878年,国际礼拜堂引入了鼓浪屿第一架管风琴,由英国人边阿兰先生担任司琴。这是鼓浪屿音乐文化的重要起源之一,因此协和礼拜堂不失为鼓浪屿文脉的源头之一。

1949年后,在鼓浪屿的外国人纷纷回国,协和礼拜堂也被岛上的中国教会接管。但由于鼓浪屿上教堂众多,协和堂就显得“多余”,每场礼拜的人数都很少。因此在1952年停止了礼拜。

于是,协和礼拜堂被交给厦门第二医院使用。1974年4月,由于第二医院发展的需要,这座教堂差点被拆毁用于建设第二医院药剂房,在国家一级建筑师白家欣先生极力周旋下,用貌似破坏实则保全的方法,在教堂周边加盖一些楼房,虽然教堂被楼群所遮盖,但却使教堂得以保存,等待着重见天日的一天。

2009年,为了保护与传承鼓浪屿文化,厦门一些文化界人士组织了“鼓浪语文化社群”。在是年五月的一次活动上,知名纪录片导演高振碧先生在群里面求证一张标明“Kulangsuu,1870”的西式建筑老照片,有群友指出其为包围在原鼓浪屿第二医院中的一座教堂。

这个“惊天发现”让群友兴奋不已,于是向有关部门反映,并通过媒体广泛报道。于是,在厦门市基督教两会、鼓浪屿管委会、鼓浪语社群群友以及企业家蔡德晔姐妹等共同努力下,对协和礼拜堂进行了修缮保护,终于让这座百年教堂得以重现人间。

目前协和礼拜堂是世界文化遗产的核心之一,见证了鼓浪屿百年沧桑历史进程。同时也向世人讲述了历史国际社区鼓浪屿文明互鉴、美美与共的美好佳话。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厦门一名基督徒,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福音时报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tougao@fuyinshidai.com)、电话(010 - 5601 0819或025-87770337)或微信(fuyin20062019)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更多版权声明

相关推荐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