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宁晋“黎明之家”:用爱点亮孤残生命的晨光

作者: 微尘
来源:福音时报
2025-08-25 08:53:30
分享与播放

“黎明之家”是河北省宁晋县王宠林主教创办的公益慈善机构。与之结缘,始于爱德基金会举办的一次公益慈善工作坊学习交流时,遇见一位来自该机构的天超超弟兄。他是一位低视力残疾的小伙子,毕业于北京民政专科学校,健谈活泼,很有亲和力,而且组织能力强,熟悉社会工作服务业务,对现代化社交办公的新媒体技术尤为精通。在每次活动中,他都是积极的志愿者。从他身上洋溢出积极向上、阳光活力的气质,他从小在这里长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后来,我见到了该机构的负责人王清芬修女,进一步了解了机构的一些情况。这个专门照顾残疾弃婴的慈善机构成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由教区的德兰修女会管理。这些孩子在这里拥有了一个温馨的大家庭。前不久,笔者专门来到这里走访,所见所闻感受颇多,深感耶稣基督大爱的长阔高深。

“黎明之家”成立于1988年,位于邢台市宁晋县边村,由王宠林主教(1921-2010)——也就是王清芬的爷爷——创办。在当时,遗弃在各天主教堂门口的残疾婴儿不断增多,他们被好心的教友们轮流照顾。但由于没有固定的生活环境,无法得到全人关怀照顾,难以健康成长。当时,王主教借用了40平方米的一处民居成立孤儿院,重建了教区德兰修女会,并委托该会管理。成立后共收留了600多名孤残儿童。1998年,正式取名为“黎明之家”。因为当时许多弃婴都是在黎明前被放在门口,天主的爱给他们带来了希望,所以称为“黎明之家”。

1994年,“黎明之家”开始对孤残儿童进行特殊教育康复训练,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提高生活质量。1999年,“黎明之家”带领脑瘫儿童到北京房山区脑瘫康复中心接受训练,经过康复,部分患儿基本恢复了生活自理能力。2002年,为青少年肢体患者成立了职业训练组。至今,黎明之家已发展为三个机构:边村黎明之家护理中心、宁晋县黎明职能康复中心及高邑“黎明之家”康复中心。

黎明智能中心占地36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建筑风格独特,所有环境都进行了无障碍改造,适合残障人士生活居住。卫生间及洗浴设施都精心设计,方便残疾人使用。其中有三套独立的青年公寓,内设宿舍、卫生间、客厅、厨房、教室于一体的生活区,旨在训练残障青年的学习居家生活能力,学习个人卫生清洁、家庭清洁、做饭及休闲娱乐。此外还有一栋宿舍楼,包含职工宿舍、多功能教室、工作间、公共餐厅、食堂、艺术治疗室、康复室、客房等公共设施,最多可为60名学生提供教育康复和技能训练。这是一家非营利社会公益机构,在服务孤残儿童的同时,也为有残障儿童的家庭提供支援,帮助家长和孩子们走出家门、回归社会,实现平等参与共享。

在唐邱,我们参观了黎明职能康复中心的庇护工厂。偌大的院落处处洋溢着对弱势群体的爱心关怀。一位老家在洪洞的王修士热情带领我们参观。房间装饰极为简朴,墙面都是原始的红砖。瓷砖画《守护黎明》展示了在耶稣基督圣爱护卫下,双手捧起的孩子沐浴主爱中的温馨情景。展厅里陈列着残障孩子们制作的工艺品,有妙趣横生的手工画,有做工精致的木刻耶稣圣像,还有各色软陶制成的小挂件,以及色彩纷呈的蜡烛。这里的每个人,无论是坐轮椅还是行动不便者,无论视力障碍或精神残疾,脸上都洋溢着积极阳光向上的表情。可以看出他们与工作人员关系非常亲密,不时交流表达爱意,亲密得如同家人一般。他们专心致志地在每个操作间聚精会神地工作,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调颜料、折纸、粘贴、上色、串珠子,或是给衣服的标签串绳子。他们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价值,虽然残疾,但简单的手工劳作使他们体会到满满的成就感,也实现了自我价值。王修士介绍说,与别的工作场所相比,这里的残障人士庇护工厂不计效率,不计工时,干累了可以随时歇息,有自由的空间。他们一边干一边谈笑唱歌,欢乐洋溢其间。

照片墙上的一张张照片再现了过往的奋斗历程,一行行主题词彰显了他们的服侍关爱理念:无障碍——尊重残疾儿童逐渐发展的能力,并尊重其保持特殊性的权利;机会均等——充分和切实地参与和融入社会;尊重固有的尊严和个人自主,包括自由做出自己的选择以及个人的自理;男女平等、不歧视,尊重差异,接受残疾人。

在这里,我被纯洁的圣爱所感动。我们到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是那样真诚,社会上的冷漠、人际间的尔虞我诈荡然无存,这里只有坦然和真诚。下午五点多,下班了,他们互相手拉手相互照应,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真诚。这是从基督而来的爱,使心灵得到净化。

转眼已近黄昏,在机构总部,我们与王清芬修女进行了交流,听她讲述了爷爷王宠林主教创办孤儿院的艰辛。她还精心编印了《与主同行感恩路——王宠林主教专辑》,收入了许多照片、老人自己写的自传回忆录、主教的祝愿,以及主教去世后神父、修女、教友、家人对主教的深情回忆,还有主教去世一周年后边村德兰会修女们关于主教对修会团体和个人影响的纪念专刊。字里行间,一位忠心侍奉的牧者形象跃然纸上。老人自幼蒙神圣召,一生矢志不移爱主爱人,即使因信仰入狱二十年,也时时谢恩,感恩神对他的保守看顾,决志为主殉道;被释放后,他骑着自行车奔走多地传福音,设立孤儿院,倾注了许多心血。修女会不断传承爱心,为残疾孩子带来希望和关爱,侍奉的规模不断扩大。他们还刊印了《黎明之声》刊物,机构的发展历史可见一斑。字里行间记录着服侍者的心路历程,还有孩子们朴实无华的感恩表达。精心设计的图片、真挚感人的文字,使人对这个慈善团体有了更深的理解。

说起她们的服侍经历,王修女娓娓道来。这里的孩子大部分姓“天”,因为他们一生下来就因各种残疾被父母遗弃,被收养后就被称为天父的孩子。这些孩子,有的已经因病离世,有的到了国外,有的结婚生子,有的读了大学,还有现在躺在病床上需要照料的。她说,每个孩子都是天使。谈到孩子们,她满眼流露出深情的爱。陪孩子们过大年包饺子,给适龄青年操办婚礼,看到他们有了自己的孩子……谈到这些,她心里有掩饰不住的喜悦和幸福。在她的朋友圈里,经常分享这些孩子成婚、添丁的喜悦。

在工作室,我看到一位残疾女孩的绘画作品。这是一个被遗弃的残疾婴儿,后取名叫天二宝,从小被人看作“怪物”,小学、初中都是“编外人员”,连考试也没资格参加。后来她去学画,双手无力拿画笔,就用嘴作画。在北京刻苦学习素描、水彩和油画技巧,以顽强的毅力见证奇迹。她用画笔表达主的爱,彰显生命的奇迹。目前,天主教宁波教区在浙江省天主教民主办教实践基地举办了“天二宝彩色画”画展。

随着时代不断进步,黎明之家的服侍也逐渐步入正轨。2017年成立了宠林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在县民政局注册为公益性服务机构,开展个案辅导、小组服务、心理咨询与辅导、特殊儿童家长支援、绘画艺术疗愈等服务。近年来,先后与壹基金和爱德基金会合作,开展了“陪残障人士看世界”等公益合作项目,促进了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

主耶稣说,他是世上的光,跟从他的不在黑暗里行。我们也要被主圣光光照,成为光。如经上所记:“愿我们神怜悯的心肠,叫清晨的日光从高天临到我们,要照亮坐在黑暗中死荫里的人,把我们的脚引到平安的路上。”(路1:78—79)愿神祝福“黎明之家”的服侍,使其成为更多人的祝福。

(本文作者为山西一教会牧者。)

版权声明

本网站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或微信(fuyinshibao2006)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 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擅自转载本网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网站、刊物和个人所提供的信息和服务内容,因本网不拥有其版权,如需转载,必须与相应提供方直接联系获得合法授权。 违反上述声明擅自使用福音时报以上内容的,福音时报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