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尔赫斯说,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可是在这几年,对于经营书店的大部分人来说,天堂应该是书店的模样,地狱就是书店无法生存的地方。
南都网近日登了一篇文章《只做书店,你就输了》,颇能引起很多开过书店的人的共鸣,很多民营书店在近年纷纷倒下,在电子阅读或者网购图书等新型方式的冲击下,世上的大型书店都入不敷出,面向小众群体的基督教书店更是不能幸免,一些经营主内书店的弟兄姐妹陷入困境,不知道从哪里寻找出路,听到的多是:“当初开店也是神的恩典,如果不能坚持了,也是神的恩典。”
在现实中,很多书店关门倒闭,2010年年初,北京最大的民营书店第三极在亏损近8000万元后黯然离场,惊动业界。在此前后,民营实体书店大规模陷入困境,广州三联书店、上海思考乐书局、席殊书屋以及北京光合作用书店、风入松书店等纷纷倒闭。市场上早已出现了图书论斤卖的现象,很多图书都可以网购,而且价格比书店的要便宜,还快递送货上门。对于一些流动性较强的年轻人,他们会选择买电子版的图书,存放在手机或阅读器里,不仅便于携带,还能节省很多钱,对于爱书又常在外面跑的人来说,这是非常好的阅读方式。
尽管很多人提出:纸质书利于文化传承,比电子书更有“味道”,觉得要有纸质的墨香才有阅读的感觉。媒体人秦千里曾在微博上感慨:“实体书店是一个城市的文明风景线、精神栖息地,是衡量一个城市文明与否和高低的重要指标。”北京大学现代出版研究所所长肖东发也称:“一个没有书店的国家,一个不读书的民族,没有未来,实体书店保存了文化的根。”
但在现实中,人们的阅读方式随着科技的发展确实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这对于印刷业和一些相关行业都是不小的冲击,这是文化界的革命。
可以想见,世上很多成功的书店靠着自身的经营都难以为继,更别说针对独特群体的基督教书店了。果然,去年6月底,网络上出现了一个关注国内正规基督教现状的书店,里面讲到了国内很多基督教书店不容乐观的状况,他们都是比较有名和影响力的书店。而记者关注了一些二三线城市的主内书店,他们的情况就更不理想了。
一家从2007年开始经营的基督教书店,前三年都请人帮忙,后来觉得开支大就辞退了工人,店主自己经营,但是相关经营知识他并不懂,当问及书店现状时,他的回答令人吃惊,他说:“我们书店现在几乎卖不出书,但基督教礼品卖的不错,但这有违我开店的初衷,我还是希望提升基督徒阅读的习惯。”书店不再卖书,而变成了推荐书,只是靠礼品赚钱,可是现在,网店的礼品也越来越多,估计一些弟兄姊妹需要靠别的收入来维持书店的存在。
记者接触过的一家主内书店开始得更早,一位弟兄从2005年就开始经营书店,最初的时候有四个弟兄姐妹,他们没有考察和计划,只凭着简单的热心就开始做,结果半年以后资金就亏了三分之二,店面缩小到10多平米,他们可以支付租金。但因为种种原因,三个伙伴相继离去,最后只剩下自己坚持着最初的异象,书店是坚持还是关门,他也踌躇。只在神面前寻求他的旨意,每次祷告以后,得到的信息是不关门。即便亏损很多,前路艰难,但还是坚持往前走。
一个姐妹出于想用基督教书籍服事主的心,接手了一家主内书店,她也经营了几年,认为书店要维持的话需要压缩成本,把店面做的越来越小。因为主内书店会兼顾到信仰,所以只要书店能存在,就想尽办法让它存在。但是这不是长久之计,她也认为书店需要想办法赚钱,所以会思考如何在服事和商业之前做好协调,比如在经营上需要思考,可以扩大书店的影响力,开发一些特别的产品,还有店主积极地去给顾客推荐适合他们的书。
一些人认为,基督教实体书店入不敷出,原因在于基督徒的阅读兴趣渐淡,好像只有传道人去看属灵书籍。也有一些人认为是书店不太懂经营的缘故,但不管什么原因,基督教书店有其独特性和局限性也好,基督徒阅读率下降也罢,重要的是,基督教书店需要在困境中寻找出路。
为了让书店继续存在,很多书店开始做出改变,比如做特色主题书店、营造一种氛围,广州出现了24小时不打烊书店,那里不只是卖书,还辅以餐点与饮品,这已不再是百分百的传统书店。店主说:“我们的定位是一半情怀一半生意,书店将辅以餐点与饮品结合,请一些纯粹书店的理想主义者谅解我们不是百分百的传统书店,这是我们的妥协,这是我们的世故,也是我们生存下去的方式”。类似的这种多元文化组合的书店越来越多,书店渐渐成为了“书吧”,文化与生活结合起来,打造出一个像“家”一样的地方。
越来越多开书店的人开始转型甚至已转型多年,对于带着独特使命而存在的基督教书店是否也可以借鉴这些创新模式,让书店继续存在并发展,以此来发挥它当有的最初想达到的作用呢?
目前,在国内就出现过一些基督教书店,如深圳洁心书房,它们不仅卖基督教书籍和礼品,也定期做读书会,邀请很多人参加,很多人受益匪浅;也有一些书店会在书店的一角为顾客提供咖啡等饮品,如汕头的灵意咖啡书房、苏州的以琳书房,下面就以以琳书房为例,来谈谈在困境中的基督教书店的一种新型经营方式。
台湾以琳书房在大陆的首家分店位于苏州,它就不仅仅是一个书店,在创办之初,店主就有独特的经营模式,和台湾以琳书房只是卖书籍和礼品的模式既然不同。书房的一层为咖啡厅,提供点心、咖啡,还规划出舞台表演区、包厢,整个环境中还有好听的赞美诗在不间断播放,营造出一种带有福音元素的舒适的氛围。二楼为图书礼品区,主要出售福音、灵修辅导等书籍,音乐CD等,此外还布置了琳琅满目的香港制造出产的福音礼品。
之所以将咖啡厅放在一层而不像很多书店一样设置在二层,也是出于店主的特殊考虑,他看到,很多基督教书店将属灵书籍和福音礼品放在一层,将阅读区放在二层,这就在一层的时候隔开了很多非基督徒,而以琳是非常欢迎非基督徒的,希望他们能够在这种环境中阅读,同时也感受到基督教的文化,没有烟雾和嘈杂。
书店的创办人曾介绍,希望将以琳书房做得“像家一样”,希望那里可以充满人,每人手里拿着一本书,阅读、谈话……“只是因为需要好的环境,需要属灵的休息。”而这家书店现在正在以这个模式运营着。
以琳书房还在平时做一些主题分享活动,涉及到亲子关系建造、人的生命品格塑造和其他的方面,到那里的人不仅可以吃到美味的食物,还可以参加课程学习。另外,他们也会做一些户外延伸活动,参与到社会当中,如关注生态环境等。这种方式不仅改变了传统书店的生存状态,还增加了书店在外延上的价值,书籍还能继续出售,但不是全部,而这家书店所带来的价值更大了,因为非基督徒到那里接触到福音的机会更多了,可以通过诗歌、书籍、礼品、讲座以及户外活动等方式。
这家书店的创办人也建议基督教的书店最好赶快转型,做成“书吧”样式,传统书店已经很难适应现代人的需要,实体书店只能辐射到有限的区域,只能服务当地人,现在网络购物这么发达,谁想大老远地跑到一个地方买书呢?他建议基督教书店可以做成基督教生活型态的书房,使其成为一个让基督徒购书休憩,也让非基督徒了解基督教的平台。
当然,这只是其中的一种方式,神会给真正想服事的人打开道路,最重要的还是做书店的人的观念和异象问题,他们能够感受到市场的变化,然后在保持自身异象不变的情况下做出经营策略上的调整,如果某家基督教书店的异象是让基督徒更便利地买到更多的属灵书籍,那他可以考虑做别的事情了,因为他的目标已经实现,因为近几年卖基督教书籍的网店越来越多。所以做基督教书店的人需要去调整自己的观念和想法,而且也不是照搬哪种模式,需要根据自身的情况和当地的市场状况做出具体分析,既能让书店发挥它应有的使命,也能够让它继续存在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