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新平谈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要创造有中国特色的宗教学 研究者需对宗教信仰的历史和现状作出客观解读

来源:福音时报
2016-05-20 09:53:00
分享与播放

5月17日上午,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在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主持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据央视网报道,习近平强调,观察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需要有一个宽广的视角,需要放到世界和我国发展大历史中去看。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习近平指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一是要体现继承性、民族性。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二是要体现原创性、时代性。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有没有中国特色,归根到底要看有没有主体性、原创性。

5月19日,人民政协网在题为《为人民为时代做大学问做真学问》的文章中报道了部分委员和学者对于此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的议论。其中,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卓新平表示,近年来学界始终在争论中国要不要发展宗教学、应该怎样发展宗教学等问题,座谈会的召开则为宗教学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理论基础与方向引导,使他备受鼓舞:“我们要创造有中国特色的宗教学,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挖掘世界宗教文明所提供的宝贵财富,创立有理论、有实效、能服众的宗教学。”谈到宗教学的发展,卓新平认为,研究者需认真分析、研究人类宗教信仰的现象,对宗教信仰的历史和现状做出客观、科学的解读,在对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方面作出贡献。

卓新平认为,结合我国发展大历史,站在世界文明发展的高度来看待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具备宽广的视野,要求哲学社会科学具有海纳百川的包容性与开放性,比如涵容人类文明知识财富,系统研究世界文化思想发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挖掘中国特色的文化基因;发扬时代精神,树立问题意识与肩负起时代使命。“我们应该具有紧迫的时代感,梳理所取得的学术成就,综合各方面因素,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用自己的创新思维与话语,去影响整个国际,使中国学术真正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

版权声明

本网站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或微信(fuyinshibao2006)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 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擅自转载本网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网站、刊物和个人所提供的信息和服务内容,因本网不拥有其版权,如需转载,必须与相应提供方直接联系获得合法授权。 违反上述声明擅自使用福音时报以上内容的,福音时报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