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定州市基督教历史沿革

作者: DOMINUSTECUM
来源:作者新浪博客
2016-10-20 11:13:00
分享与播放

河北定州市基督教会是由解放前瑞典的“神召会”、美国的“公理会”、英国的“救世军”等教派联合组成的。

l、定州的“神召会”是1931年瑞典的传教士义传真夫妇到定州传教始建的,义传真夫妇在魏县传道员王永怀、定州传道员陈绪典协助下,在定州西关、东关、城内大道观街建立了三处教堂,发展信徒百余名。并在清风店、明月店设立2个分会。1942年外籍传教士回国,王永怀被按立为牧师,陈绪典为长老,主持“神召会”教务工作,发展信徒800余人。

2、“公理会”定县分会:于1916年由美国传教士和中国人孙子祥到定州创建定州市公理会定州分会,后由孙子祥牧师主持此会工作,发展信徒1000多名,由信徒募捐集资7600银元,在城内南大街买地2.5亩,盖礼拜堂‘座,乡下七级村建分堂一座,发展信徒70余人。

3、“救世军”教会:是由英国传教士与中国籍黄文凯军官于1916年到定州城内北街建立队部(教堂),发展信徒70多人。1932年由英籍军官(牧师衔)马瑞山、中国籍军官王金贵、任俊德主持队部教务工作,发展信徒500余人。同年,由信徒捐款在定州城西沙窝(杨庄子村)买地91亩,后由北京救世军总部拨款在沙窝(杨庄子)建立一座医院,为当地贫民百姓治病,大多数为免费治疗。这种慈善救济事业在当时贫穷落后的中国乡下影响很大。在不长时间内,信教人数范围扩展到10多个村。在留早、东亭、高篷、博野县淤堤等地建立了分队(教会),信徒人数大增。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因日本帝国主义与英国是二战期间敌对国,日本人对定州救世军教会进行干涉限制,时常有日本宪兵到教会抓人,当时救世军教会活动暂时停止。抗战胜利后,40年代末,中国籍军官赵坤开始恢复宗教活动,信徒约80人。1946年冬,北京本部调来军官中国人刘文霖、刘配慈夫妇到定县主持教务工作。据1953年政府统计信教人数时,仅300余人,参加宗教活动的人数为75人。

1953年定县“神召会”、“救世军”、“公理会”三个教派都参加了三自革新运动,割断了与外国差会的隶属关系,实行了独立自主、自办教会的方针,从此中国人有了自己的办教事业。1957年定州的基督教各教派实现了联合礼拜,结束了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教派林立、相互攻击蔑视的局面。联合礼拜后,在信仰上求同存异,相互尊重,走上了合一的道路。

1958年因历史原因,教会停止了宗教活动,各处教产都被外单位占用。文革期间,一些信徒和教会负责人受到不同程度的迫害。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教会开始逐渐恢复宗教活动。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188号文件指示精神,在宗教主管部门的支持下,城内南大街原公理会教产得到落实,大道观街、城内北街、高篷教产相继也得到了落实,归还了基督教的使用权。城内南大街教堂始建于1921年,至1985年,因年代已久,又加上文革期间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落实后的教产已破烂不堪,失去了修复价值。政府为体现中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给教会拨款8万元,由信徒捐款3万元,将原来旧教堂拆除,在旧址上于1987年2月开工,于当年12月竣工交付使用。新落成的礼拜堂朴实宏伟,礼拜堂长25米,宽13米,高15米,可容纳信徒2000余人。自1987年-1995年期间,该堂为保定地区基督教两会办公所在地,指导保定地区十几个县的教务工作,赵宣民牧师为当时两舍三自主席。在此年间,教会发展迅速,由80年代初的1900多人,到90年代末发展到10000多名信徒。1996年地市合并后,定州市教会成立了定州市基督教两会组织,此堂负责全市所有活动场所的教务工作。

在本堂历任主任牧师的有:孙子祥(1919年-1934年)、李彦林(1934年1937年)、孙子祥(1937年-1941年)、张哲生(1942年一1945年)、陈清霄(1946年-1947年)、陈久兰(1949年-1955年)、赵宣民(1987年-1995年)、张立英(1995年-2001年)、王建国(2002年至今)。

更多请见:保定基督教堂列表

版权声明

本网站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或微信(fuyinshibao2006)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 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擅自转载本网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网站、刊物和个人所提供的信息和服务内容,因本网不拥有其版权,如需转载,必须与相应提供方直接联系获得合法授权。 违反上述声明擅自使用福音时报以上内容的,福音时报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