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听到一些关于农村教会贫穷的话题,萌发了一个想法。可不可以组织贫困地区的教会中的弟兄姊妹一同发展经济,一同致富呢?如果成功了,是不是会大大地荣耀教会?堵住那些说教会没有爱心等之类的话。
越想越兴奋,只要靠着教会弟兄姊妹的凝聚力,选好项目,完全可以做得到,并且会做大做强,甚至可以搞一个由教会的弟兄姊妹组成的合作社。可以做成一个样板,给贫困地区教会一个借鉴,让贫困的农村教会中的弟兄姊妹都能脱贫致富。越想越兴奋!于是放下了工作,开始按着自己的想法一步步开始落实。
首先要解决资金的问题。虽然是为教会的弟兄姊妹大家的利益着想,但教会的资金是决不能用于商业投资的,只能由弟兄姊妹个人所出。这其实不是个难事,基督徒的诚信就是资金的来源。因为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的同时,失信已经成为了社会上的最大危机,为了扼制失信,让诚信回归,人们开始在互联网大数据里建立个人的诚信记录。这有据可查的记录,成为了很多信贷公司考察贷款人员的首选。特别是一些扶贫项目的贷款,是不需要任何抵押,只要凭着个人的良好信誉就可以完成的。因此基督徒的信誉,就是资金的来源。
解决了资金问题,在项目的考察上是要因地制宜的,这就需要出去考察。这些事情也并非是难事。由于主内弟兄很多,他们在种植方面,或养殖方面,都已经取得了成功。又因为基督的爱,都肯伸出援手。在万事俱备之时,我们开始接触那些我们认为需要帮助的家庭,然而,给了我不同的感受。
推开院门,我看到用塑料布搭起的拱棚罩住了房门,在阳光的照射下,棚内很暖。一盆盆郁郁葱葱的发芽葱,带来了早春后的生机。一只摇头摆尾的小狗,很友好地先来迎接你,它不停地围着你转,直到主人呵斥后,它才冷落了你,放弃了纠缠。
夫妻正要吃午饭,见我到来,姊妹急忙跑到卖店买回来几条咸鱼,用油煎了后,又炒了自家鸡下的蛋,一碗大酱,几根大葱。夫妻俩很纯朴,就像这农家饭菜一样,简单而实在。吃饭间夫妻俩讲述神的恩典,满了感恩与知足。他们一个劲地往我的碗里夹着煎好的咸鱼,因为他们舍不得钱买,也不常吃,所以认为那是好的。却不知我更喜欢他们自己经常吃的笨鸡蛋。
他们认为好的东西,不一定是我喜欢的东西。反过来我给予他们的,也不一定是他们真正需要的。忽然间,我明白了这个道理,后来在交谈中也得到了证实。
他们拒绝了我的好意,他们用勤劳的手刚刚还完外债,如今很喜乐。如果重新开始负债会让他们心里不安,会重新夺取他们的喜乐,加增他们的愁苦。
老实憨厚兄弟的一句话,同时也唤醒了我。“如今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了,以前因生活问题,不常到教会亏欠了神,以后一定要好好地追求了,神才是我们永远的依靠。”
看着弟兄,许久我没有说出一句话。是啊,如今我们淡化了信仰的追求,忽略了《圣经》上的教导,忘记了神才是赐福一切的源头。
在回家的路上,我在反思中问自己,我们为什么要去打破这种美好呢?为什么要让别人按着我们的要求去生活?我们这样做的后果,会不会将众人从基督的信仰带回到了追求物资享受的社会风气里?
我们原是寄居的客旅,每个基督徒就好比是住在地上的天国的大使,是要完成神托付使命的人,如果我们把爱天国的心丢弃,反而爱上了这个世界,喜欢财富过于追求信仰,那结果会怎么样呢?会不会与生命的真谛脱了钩,失去了深邃的生活内涵?会不会从新又造成了人们心理上的真空?又开始竭力地想靠物质的丰富填补这空虚呢?拜金主义是时代的一种新兴宗教,如今很是流行,象流感一样,稍微缺少抵抗能力,就会被传染。
反省自己,这几日因为忙碌这件事,自己对信仰上的追求,已经是大打折扣了,心中装满了俗世的事情。自己突然感觉到,所谓的爱心在脱离信仰后,真的就象背叛自己国家的大使一样,不再是代表自己的国家了,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澎湃新闻在采访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长,中国宗教学会会长卓新平时问道:“国内最近和宗教相关的另一热点……想必您也耳闻……有些人认为那是一种公司化、企业化的模式……宗教的世俗化是一种普遍的潮流,您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卓新平:“关于警惕宗教的世俗化,这是我经常谈的一个问题。我一直说宗教要像宗教,要返璞归真,不能披着宗教的外衣去实行世俗生活的追求。今天中国的宗教界中也出现了太功利、太世俗化的表现,把宗教作为一种仅仅谋求现实方面的利益——包括政治利益或经济利益——的手段和方式,而把宗教的本真丢掉了,这是很可怕的一件事。”
教会是最圣洁的地方。在出埃及记3章5节所言,“当把你脚上的鞋脱下,因为你所站之地是圣地。”我们不能把世界上的追求也带进教会中来。不能让信徒因得饼求饱而来到教会,更不能把一群灵里饥渴慕欲的人,变成一群物欲横流,甚至是贪婪的人。
不想还以为自己做了一件好事,细细思想居然被自己的想法下了一大跳。因为我们不敢保证自己所做所为一定会成功,如果不成功,我们会不会让弟兄姊妹又重新陷入更大的困境之中?我不知道,我感觉神在笑我的无知。
在我们的眼里,他们的房屋很旧,家里也没有像样的摆设,吃穿也不讲究,但他们幸福指数很高,很满足,很喜乐。劳作之余到教会敬拜赞美,你完全感受不到所谓的贫困给他们带来了多少的苦。反而因着信仰有满足的喜乐,这一切不是物资的丰富能给予的,乃是内心与精神世界的一种知足。
主说“有衣有食就当知足。”原来是要降低我们知足的门槛,为的是提升我们基督徒的幸福指数。教会给予信徒最好的投资,是在建立个人与神的关系上,让信徒真正地信靠在神的应许上。
罗马书12:2 说道“不要效法这个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变化,叫你们察验何为 神的善良、纯全、可喜悦的旨意。”还有马太福音 6:33 “你们要先求神的国和神的义,这些东西都会加给你们。”只要让神在我们的生命中要居首位,让神来管理我们的一切,生命自然无忧。
虽然讲了教会在改变信徒生活的做法上,是存在很大风险的,极容易导致在追求上的思想混乱,会失去了神建立教会的本意,也失去教会的圣洁。但本人并不是反对教会给予需要帮助的弟兄姊妹的帮助,而是强调慎行教会整体致富的路。教会争取社会利益、扩大自身经济能力的运作时,要避免教会运作的目的是为个人敛财,小团体发展,应当是为福音事业做出贡献的。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辽宁一名基督徒。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