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是个人的
宗教是社会的
◆信仰是直接的、简单的
宗教是弯曲的、复杂的
◆信仰是用心灵
宗教是用头脑
◆信仰是生命的直接经历
宗教是逻辑组成的言说系统
◆信仰使人放松、超越、得解放
宗教使人紧张、痛苦、萎缩
◆信仰使人内在统一和谐
宗教使人精神分裂
◆信仰首先是解决自己的问题
宗教常常企图解决大多数人的问题
◆信仰让人在道德上自卑
宗教让人在道德上有优越感
◆信仰是宽容的
宗教是狭窄的
◆信仰是以人为目的
从而人释放、欢喜
宗教是否定人的
从而人变得僵硬、封闭
◆信仰在形式上是简约的
宗教是靠复杂的形式吸引人
◆信仰解决了人的内在冲突
从而人变得表里如一
宗教由于功利的目的
让人矛盾、自欺、伪善
◆信仰是人与神直接交通
宗教是通过文本曲解神意
◆信仰使人产生博爱,理解异己
宗教使人产生分辨和仇恨
◆信仰包容敌人
宗教唯我独尊,排他性极强
◆信仰是活出神的样式
宗教是说出神的样式
◆信仰是默默的
宗教是广而告之的
◆信仰是种感动
产生于内在的孤独、绝望、恐惧
宗教是种策略
产生于人性的欲望、分析、幻想
◆信仰使人学会饶恕别人
宗教的赦免却要花钱的
◆信仰使人诚实、单纯,变成了孩子
宗教使人虚假,充满谎言,变成诡辩家
◆信仰使人与神结下了爱情
宗教借着神使人称“圣”
◆信仰柔和、安静
宗教强权、暴躁
◆信仰使人与人和睦
宗教嫡系纷争、彼此定罪、指控
◆信仰使人整个生命发生变化
宗教被人利用
而后去教训别人,控制别人
◆信仰让字句死去,让经意活起来
宗教让经意死去,让字句活起来
◆信仰让人越信越有信心
宗教让人越来越软弱、灰心
◆信仰使人进入基督
宗教使人进入基督教或基督教文化
◆信仰让人珍惜爱与和平
宗教充满对抗与战争
◆信仰里人人平等
宗教里有阶级、等次
◆信仰里人都有个性
宗教里人都趋向同一
◆信仰是因为自己心灵的痛苦而趋向永恒
寻找自己还将活下去的理由和意义
宗教首先要求放弃做人
才能来相信他的神
◆信仰是因为爱人才更爱人的灵魂
宗教是只爱灵魂不爱人
◆信仰在大自然的普遍启示中看到了神
宗教在教会中、在建筑物里
摆上了偶像的神
◆信仰深信上帝
“让日头即照好人也照歹人”,
是人不懂的一个很深的奥秘
宗教却想让日头只照好人
◆信仰认为寻求在己,拣选在神
宗教认为神不会寻找弃绝他的人
◆信仰是人与“道”有了一种接触
进入了一种亲情关系,理论说不清
宗教里的“道”
是可让哲学家充分解释的
◆信仰是一种属灵的实际
但双脚却踩在大地上
宗教是信条、传统、礼仪或制度
使人离弃了大地,灵魂也没升起来
◆信仰首先对付自己的罪
宗教却把注意力全投到别人身上去找罪
◆信仰如果说是一种精神工具
那也只能是个人使用
宗教却是社会工具
一但人大面积推广,人类的灾难也来了
◆信仰里的人始终认为自己很脏
宗教里的人始终认为自己很洁净
◆信仰没必要向别人硬传播
因为每个人得到信仰都有自己的时间
宗教却希望所有的人
都立刻信仰他所信的东西
◆信仰者的行为在彰显“神”的荣耀
宗教者的行为却自我膨胀,权力欲极强
◆信仰者往往是在人的背后为其祷告
不让人知道
宗教者却在人的面前祷告
想让人感恩他
◆信仰者不需要什么文化
因为是“灵”的生活,它超越文化
宗教者却是文士、法利赛人
嘴巴动的要比“灵”多
◆最可恶的是“法利赛人”利用信仰进行说教,提升自己,贬低他人
最可怜的是只见“法利赛人”喷撒的口水,不见一滴真诚的泪滴
◆为什么对一种东西不相信却又要极力的宣扬它?这一定有什么目的,或说这是一种文化功利之心,又犯了中国人的老毛病,把一切都当作工具,这种实用主义的心理离真诚的信仰相去甚远。这种急功近利无非是在异态文化语境中“抢占山头”的速成策略。严厉的说这是在做“信仰秀”,再一次表明在中国“实用理性”强于“心灵诚实”。
◆宗教的可疑之处在于:一方面告诉你属世生活的无意义,另一方面却又告诉你只要信上它就会得到很多属世的好处。这种诱惑使很多人仅把宗教当作祈福、求荣、保平安的实用工具了,而不是关于灵魂的生活。这种悖论也使很多善良的人在其中经受灵与肉强烈冲突的痛苦折磨。这种折磨导致两种结果,一种祈求得不到,便痛恨宗教,变成一个咒诅者;另一种则逃离属世的生活,进入一种否定人的禁欲生活。
◆容易的是隐于山野,远避红尘
逃离属肉的世界
难的是在属肉的世界中
过属灵的生活
◆痛苦在于灵魂觉醒了,而维持生命的一切手段都是属肉的。
◆灵魂在属肉的世界里极其微弱
但它根系永恒
属肉的生活强势、生猛
但很快就朽坏消失
◆是有限促生了信仰,无限是信仰的内容,他的发问口气是:我是谁?从哪里来?将到哪里去?
◆很多时候向另一个人传福音,传的不是“道”而是一个自我立场上的优越感。即使对方因我的执着而相信了我所说的,使我很喜悦,但这种喜悦并不是为神而喜悦,却是因为另一个自我趋向了我的立场,这种时候往往不是让神做工,而是一个优越感极强的自我跑在神的前面,彰显着化了妆的自我意识。
◆我非常不习惯在人群中做祷告,那会让我顾及很多环境因素,要把语言组织好,还要把话说正确了,多少有点做秀的感觉。除非有一种力量推动我忘掉一切顾及,使我的祷告破口而出。我相信神说的:“祷告要在暗处”,是绝对的真理。
◆我特别不喜欢一些牧师的讲道,那种顾旨气使,狂妄傲慢的姿态很让我这个罪人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在他们那里看不到爱,看不到主耶稣那种谦卑柔和,看到的是一种张扬和暴躁,他们至少不是基督教好的形象代言人,我想听讲人很容易因为他们跌倒在上帝面前,相反我非常喜欢孙越的讲道,那种慈祥的笑容和低缓的语调,使人感到有很强的亲和力,让你有种父亲般的安全感。
◆这个属肉的世界掌权的是撒旦,遍地都是他的势力。全知全能、自有永有、创始成终的神,能允许撒旦在他眼皮底下兴风作浪,一定有他的奥秘,对此人不会知道的太多。就像当初神与撒旦合谋试炼约伯一样,也许撒旦就是神手中的一个工具,是一个法器,神让万事互相效力,否则神早就灭他了。如果没有撒旦我们也不知道罪是何意,也就没有神对人的拯救计划,也没有人类归正的必要了。
◆为什么,有神就有撒旦,有善就有恶,有白就有黑。究其根源,发现神在创世时,就把光暗分开了,昼夜就是二元分立的开始。也许对于神来讲,他是造物主,是道生一,只有一才能生二,二都在一的掌控当中,因此,神是存在本身,不是存在物,他不希望让人这个被造物有分辨之心,从而失去了他的形象,即“一”的整体性。所以,吞吃智慧果生出分辨心,正是原罪的开始,继而才有了往后的一系列对神位置的僭越。人如果与神和好,恢复关系,实际上就是合二为一的过程,但这个过程,是个信心的过程,而不是理性所能担当的。
◆神的救赎计划就是让人归回完整性,回到从前的“一”中。消除罪性,不再分裂,就是人洁净的过程,也是神救赎的希望和目的。
◆“一”才是爱的核心;只有完整性才能产生爱。主耶稣在十字架上灭了冤仇,便借这十字架使两下归为一体,与神和好了。
◆“无私的爱”、“舍我的爱”就是“一”的属性。合二为一,就是放下“自我判断”,溶进基督这个“一”中。
◆做到“顺服”、“交托”、“信靠”就是放下人的“自我”,进入“一”。这“一”就是神的样式,人是有神的样式的,那是在未犯罪前,未“分辨”之前。
◆新造的人,就是合而为一的人。
◆“给予”也是合二为一。
◆分裂的看世界把宇宙原始的统一性切分,分别为善恶美丑的时候就是人的罪,这种分裂决定了人的有限,也导致灵命的死亡。
◆内在黑暗的中心就是“私”
思想的内容就是黑暗
◆头脑与存在的关系始终是“刻舟求剑”的关系。但,心却是存在本身。
◆爱,就是放下头脑,让心开始,心是爱唯一的居所。“忘我”、“虚己”、“舍我”是爱的方法也是结果。
◆“老我”真正的死去,才能去爱。耶稣说:当背起你的十字架跟从我。十字架就是“舍己”的象征,“老我”的死去是十字架的功效。
◆刻意培养爱是谬误,创造爱也是虚妄;惟有圣灵进入,爱才会在人心内浮出。
◆信仰中自我位置的按放,就是进宽门还是进窄门的选择。宽门是相对的,窄门是绝对的。
◆心灵的挣扎、灵与肉的争战和获得恩宠的过程是信仰的历史,真正的信仰是求生意志的否定,只有这样才能打击老我,这个过程是虐待意志的过程。上面来的信息产生于私欲之门的关闭。因而,认为有了信仰就有了喜悦,只说出事实的一半,另一半的事实就是神的试炼,虽然是一种化了妆的祝福,但你根本不知道,可能承受不了,放弃了,也就得不到福份。另外还有撒旦时时刻刻的引诱和控告,都加重信者的苦处。所谓进入窄门就是渡过这些诱惑、控告、试炼,进入光明领地。
◆哪里有神的祝福,哪里就有撒旦的攻击。
哪里有神的等待,哪里就有撒旦的控告。
◆当人们带着强烈的自我去寻找神,最终的结果是:绕了一圈碰到了更自以为是的“自我”。
◆偶像崇拜,不仅仅指拜那些假神,隐藏最深的是,自我想成为别人敬拜的偶像。“想成神”是人潜在的“称圣”心理。
◆未拥有“放下自我”的能力之前,自欺是一种能力,虽然软弱但有福气,只不过面对死亡它还会恐惧。信仰不是能力,是完全的恩典,它使你不再恐惧死亡。
◆柔软胜刚强,一颗心胜过世界。
◆基督就是“心”,就是柔软、就是流泪、就是圣洁。
◆基督的行为是:我死你活。
人的行为是:你死我活。
◆许多宗教使信徒的眼睛里充满了智慧,惟有基督徒的眼睛里常充满泪水。
◆人人都是罪人,罪人组成的社会就是罪的社会。在罪的社会里再好的制度,也只能是以小罪限制大罪的泛滥,都是以毒攻毒的方法。
◆一切社会的变革与进步,都得先解决人的内在分裂问题,每个人都整合了内在的分裂,成为一个完全的人,才可能建立一个不分裂的和谐社会。否则就会以分裂制造分裂陷入恶性循环。
◆神不在乎你关心的那个人类社会如何的进步,如何的改革;而在乎的是你个人是否认识他、亲近他。只有每个人都认识神了,理想的人群社会也就自然的出现了。
◆不要把神的大能给贬低了。动不动指责别人是邪灵,或别人的文化都是谬误。别忘了,地球这个弹丸之地,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都在神这个大能者的笼罩之中。全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也一定都被神所光照过,都有神的精神贯通其中,这是神普遍启示的明证,否则神就会太小了,太局部了,太人化了。
◆人们一旦在内心对某种东西认同,就要保护它。天主教徒对异教徒的焚烧、杀戮,实际上是恐惧、害怕自己的信念被颠覆,失去安全感。这种竭力的护教,制造了与其他生命的分别和对立。虽然《圣经》中一再强调“爱”,但他们并没有懂得爱首先要放弃“自我”。所谓“爱你的仇敌”就是除去分别、对立。
◆人们都是在追求真实时丧失真实;在行动中改变初衷;在表达时背离真意;在追求爱时产生恨。一种无形的前置预设,决定了人们的行为和言说,使真实只停留在形式层面上。
◆上帝不在语词、文字中存在,更不在逻辑推演中存在。可惜的是大部分信徒只接近了语词中的上帝,与语词之外的上帝越来越远了。与神擦肩而过,使基督徒成为一个名词,而不是一个鲜活的生命经验者。
◆什么样的骄傲也比不上“属灵”里的骄傲更危险;
什么样的权力也比不上“灵性”控制权更为苦毒。
◆为什么牧师的家庭产生出反神的逆子。如尼采、马克思。也许他们从小就看到了牧师的两面性,或许看到了更多的信徒的两面性。这种看人的结果,一定是失望,使他们绊倒在人的身上,从而失去了倒在神怀里的机会。
◆信仰万万不能以某人为参照,为榜样,因为世上没有一个义人。看人就会失望,就会被跌到,很多灰心的人都是看到了人的丑陋。惟有看神,看最高原则,就会使你永远向着标杆直跑。
◆作为一个基督徒成功的标准完全异于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他们的价值标准一个是天上的,一个是地上的;一个属灵的,一个属肉的;一个属内在的,一个是属外在的。如果拿世俗的成功来看基督徒是失败的,他没有香车豪宅、功名利禄、学识美女。有的只有他自己知道的内在喜悦和价值连城的心灵平静。如果拿基督徒的成功来看世俗的成功,这种成功就是短暂的,泡沫的,随风而去的。所以这两者的成功是不具可比性的。
◆教会也是一个小社会,社会上存在的问题在教会里都有表现。虽然大家都是被呼召出来的人,呆在了一起,但每个人的“老我”存留程度不同,所以真正的矛盾是“以自我为中心”和“以神为中心”之间的矛盾。如果大家的生命状态相同,彼此提携照顾,矛盾就会消失。
◆后现代的大师们对价值中心、秩序、绝对原则这几个关键词的消解,可以说在地面上人与人之间的层面上道出了很多真象。但一变成纵向关系的消解,就加剧了内在的灾难。无意义的结论最终导致的是大师们的空虚和无奈。事实上后现代无非是理性搭建的又一个色彩斑斓的巴别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