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4日,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顾梦飞秘书长受邀于上海惠中堂,以“国际基督教现状、发展趋势及我国基督教中国化思考”为主题进行了分享。
国际基督教现状
首先,顾秘书长首先介绍了世界主要宗教的分布情况,后主要向大家介绍了基督教中天主教、东正教、新教的产生过程以及在神学、组织架构上的一些不同,为大家普及了基督宗教在发展过程中的数个重要节点:如“1054年东西方教会分裂”、“1517年宗教改革”、“普世合一运动”与“1910年爱丁堡世界宣教大会”以及“1948年世界基督教教会联合会成立”等。
通过一系列最新的数据和表格,顾秘书长为大家介绍了近年来天主教、新教、东正教的信徒数量情况以及全球分布。顾特别提到,目前新教人数在非洲人数最多,这跟大家对美国、欧洲基督徒的认识不一样,其次是美洲,然后是亚洲。
而新教人数排名前三的国家分别为美国、尼日利亚和中国。按照2011年,美国皮尤数据中心发布的全球基督教报告认为中国基督徒人数约为5800万。而据2018年发布的我国第二份“宗教白皮书”认为,基督教在我国有3800多万信徒。两份报告标准不一,故结果不同。
至于新教派别,顾特别介绍了五旬节派、灵恩派和福音派。其中五旬节派包括神召会、基督神的教会等,产生自19世纪的圣洁运动,寻求圣灵洗礼和圣灵浇灌,有近2亿8千万信徒,而灵恩派信徒有3亿5百万信徒,是当前世界上发展最快的新教派别,2018年,非洲有6亿多基督徒,其中大部分属于灵恩派。该派别与五旬节派相似,强调神迹医治、说方言和预言,而且贯穿于天主教、东正教和一些新教教派中,又不属于传统的五旬节聚会。福音派则构成了跨派别的运动,其成立的世界福音派联盟,在130个国家拥有超过6亿福音派信徒,与天主教、世界基督教联合委员会并称为基督教三大国际性组织。
顾秘书长特别提到,虽然同为福音派,却在这个时代对文化、政治、制度在认识上大有不同,比如美国不同的福音派领袖对特朗普的认识就不同。
国际基督教发展趋势
对于接下来的国际基督教发展趋势,顾秘书长首先给大家看了“2015-2060年各宗教增长率趋势”的一组数据,数据显示,世界人口增长率是32%,而穆斯林的增长率为70%,远高于基督教的34%,这样按照预测,在2070年,穆斯林人数将追上基督教,而到2100年,穆斯林人口超过基督教。
从另一组1910年到2010年的统计数据看到,虽然基督徒所占人口比例基本不变,但这十年间,基督徒在全世界的地域分布却发生了重大变化,欧洲从66.3%降至25.9%,美洲从27.1%到36.8%,仅有少量增长,而非洲却从原来的1.4%增至23.6%,亚洲从4.5%增加到13.2%。
这说明,世界基督教发展重心正在从环北(欧美)向环南(亚非拉)转移,目前主要体现在基督徒人数的此消彼长,环北和环南的基督徒分布从1910年的82.2%、17.8%反转为2010年39.2%、60.8%,到2050年将拉大为25.4%、74.6%。
随之,大众心中的基督徒形象也会改变,1850年一提到基督徒,你可能想到的是英国主流教会信徒,1950年可能是白人福音派信徒,而到了2050年,这个形象将成为26岁的非洲黑人五旬节教派信徒。
一些基督教国家也在面临挑战。根据2019年10月份的报告指出,美国基督教在持续快速下降,2009年到2019年,自以为是基督徒的美国成年人从77%下降到65%,而新教人口从51%下降到43%,而亚洲的韩国,福音也在兴旺数十年后现在开始停止。到2050年,澳大利亚、英国、法国、新西兰、荷兰等将不再是“基督教国家”,因为基督徒所占人口比例将不足50%。
为何这些国家的基督教会衰弱呢?几张照片可能会引起我们思考,去年巴黎圣母院经历失火,恢复礼拜后,那里的神父带着安全帽带领信徒做弥撒,让人啼笑皆非。顾引用这些案例和数据希望引起大家反思:中国教会是否也面临类似的挑战?
尽管如此,现实情况仍然是:基督教在非西方世界表现形式中的西方影响仍然占据首要地位;西方基督徒持有的信仰和习惯已经被视为基督教的标准模式;资源分配的不平等,基督教的经济财政资源仍然由西方教会控制;西方教会神学家和学者的神学著作占据了主导地位;基督教宗派仍将不断增加,可能从41000个增加到55000个。
7个方面的思考
透过这些数据和现象,顾秘书长引导大家思考:“基督教发展重心的南移仅仅是人口统计学上的现象,还是要赋予其神学或文化上的意义?”
对此,他提出了7个方面的思考:
1、基督教的多样性和中国化;
顾秘书长指出,基督教是世界宗教中唯一其经典和创始人耶稣所说语言(亚兰语)使用的是不一样的语言,说明福音对文化和语言的超强的适应能力,而超越正是基督教发展的力量。基督教的可译性及文化解释能力,在基督教重心南移过程中预示着更加多样化。
而今天我们需要的,是环南教会如何从西方基督教的桎梏中释放出来。而我们坚持基督教中国化方向,建立体现中国特色的基督教,真正关系到在普世教会转型中中国教会能否有一席之地,而不再是别人的附属或无足轻重。“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越是本色的,越是普世的”。
他指出,基督的救恩和启示能够满足包括社会主义社会在内的任何社会中人们的灵性需要。中国有自己的社会制度,我们是社会主义制度,而福音超越一切制度、一切文化。同样,在不同的社会处境中接受圣灵引导,传扬神从耶稣基督彰显出来的福音和爱的见证也必须与其所处的社会相适应,两者并行不悖。
2、普世信仰和爱国主义
谈到普世信仰时,他以民国时期的一幅画作,指出基督教信仰和国家所提倡的“自由”、“博爱”、“光明”等精神之间的合一,在谈到“基督徒应不应该爱国”这一问题时,他以辛亥革命爱国基督徒谢瓒泰、南开大学张伯苓老校长为例,他们的爱国行为让人动容,“如果我们一代一代这样爱国下来,我们的社会形象肯定不一样。”
但也有一些人自称基督徒,以家庭教会领袖自居,却跑到美国,成为美国公民,甚至公开表示要“解构中国”,宣传港独,宣扬暴乱,令人愤慨。
他提到特朗普有一句话说的很有道理:“如果你希望自由,请以你的国家为荣,如果你希望民主,请维护自己的主权,如果你希望和平,请热爱你的国家。”他引用苏联解体时,1991年苏联宇航员谢尔盖被遗忘在太空飞船上飘荡10个月的事件指出,“一个没有国家的人就像飘在太空一样,没有归属”。
顾秘书长最后总结道,爱神与爱国不会冲突。神先把我们放在这个国家,我们要成为这个时代、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祝福,我们要尽上我们的责任,我们才能说,我们是爱神的基督徒。
3. 大使命与传教
2018年11月,一名自称宣教士的男子违反当地政府规定,私自进入印度洋上的一个原住小岛私自传教,结果被原住民用毒箭射杀。当时引起国际热议,这个人是殉道还是自食恶果?顾秘书长引用这个例子提醒大家反思,关于大使命与传教的问题,什么是大使命?是在当地有美好的见证,尊重其他宗教,尊重当地的文化,如果无视法律和文化背景,贸然传教的话,将会把自己置于非常危险的境地。
4. 数量与质量;
亚非拉信徒很多,但质量还有差距。顾秘书长介绍道,南部非洲福音非常兴旺,但同时全却把灵恩和当地的巫术结合在一起,吃草治病,吃蛇以毒攻毒,赶鬼,巫童等。中国也是如此,灵恩运动与中国本土民间信仰、宗教文化结合在一起,双方互相渗透,热衷于说方言,见异象,过灵气,灵里的深呼吸等等,其实神迹奇事是否人人可行?这些引导不当或被人利用,极易走向极端,引发混乱,成为异端甚至邪教。太平天国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基督徒既要有丰盛的生命,也要有纯洁的心灵。
5. 坚持合一、团结;
中国著名神学家赵紫宸曾说过,中国教会的弱点在于“西洋式的组织、思想与四分五裂的宗派”,刘廷芳也讲过,“必须努力主张统一,绝对不容人造的宗派,破坏神赋的友爱”。不是说宗派不好,但在中国可能不是那么合适,中国教会要走合一的道路,不能各自为政。
6、抵制异端 反对邪教;
2015年,中国反邪教协会公布的20个邪教名单中,打着基督教旗号的就有16个,其中10个土生土长,如全能神、灵灵教等,还有近两年特别猖狂的韩国新天地,这些邪教到处拉拢人,鼓吹异端邪说,给社会造成了极大的危害。此外还有一些极端思想:成功神学、繁荣福音、恩典福音,与社会上的成功学类似,实际上就是忽悠、骗人。
7. 宗教和睦世界和平。
基督徒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就需要和其他非基督徒相处。在和其他宗教人士相处中,首先要做到互相尊重,其次促进彼此的和睦,促进跨宗教交流,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
最后,顾秘书长勉励大家,在当前信息社会,我们作为神的儿女,我们既不能是没有信仰的博学多才,也不能是充满信仰的愚昧无知。而要两者兼备,方能做好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