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学院是教会培养传道人的学校,绝大大多数的神职人员都是从此走向牧养教会的岗位的。西方宣教士来到厦门后,就极力推动华人教会的自立,因而必须设立神学院校,培养中国传道人,才能更好担负起教会领袖职责。
1860年,在厦门的西方差会相继设立神学院校,且都设立附属中学。分别为:美国归正会创办的寻源斋神学校;英国长老会创办的回澜斋神学校;英国伦敦灰创办观澜斋神学校。1884年,美归正会与英长老会的达成协议,将回澜与寻源两所学校合并,由长老会负责神学课程,归正会担负中学教育。
1902年,伦敦会的观澜斋神学校加入进来,建立“厦门圣道学校”。据吴炳耀牧师记载:“时所收学生,以有志传道为主要条件,于学业程度未作严格规定。既而公会为谋提高道学程度,乃规定中学毕业为入学资格:是为高级道学。”招生门槛在当时算是比较高的,有些志在宣教的信徒,因此失去了入学资格。于是,英国伦敦会为照顾文化层次较低的信徒进入神学院,于1912年在泉州创办“福音学院”,专门招收小学毕业的学生,被称为初级道学。但由于种种原因,高级道学的神学生很少,神学院遂被迫停办好几年,学生则转送南京金陵神学深造。直到1921年,寻源中学迁往漳州,才复办道学科。
1926年,中华基督教闽南大会为了使神学教育更加集中,便于教学管理,于是决定,将在漳泉两地的神学院合并,建立“圣道专门学校”,次年改为闽南神学院。 校舍在厦门,初设于邦坪美(今东渡附近),不久移往鼓浪屿内厝澳,后又迁岩仔脚。神学院由闽南大会和三公会合办,何希仁为校长,高萃芳、吕振中、礼振铎、万多马为教员。学校分为甲、乙两级,学制都为三年。
1936年,伦敦会将在漳州马公庙的地奉献出来,由闽南大会与三公会共同出资,在此建立两座校舍,闽南神学院遂迁往此处。抗战爆发后,为躲避敌机的骚扰,国民政府勒令所有学校疏散到内地。神学院也因此搬迁到永福。由于交通不便,金井教会便自主办理学校,在此设立圣经学校,满足了一些学生的学习需求,在此学习者约有数十人。
1942年,神学院迁回漳州,因高萃芳校长病故,由礼振铎代理。1944年,闽南大会决议闽南神学院与金井圣经学校联合,于1946年正式完成实现合并。当时闽南大会票选陈秋卿为院长,卜显理、给益恩、魏沃壤、高天锡、严天佑为教员。因陈秋卿、魏沃壤未能就职,校董会乃以教务长给益恩代为院长,慕乐真补充教员。两年后,又票选蔡志澄为院长,但蔡在上海担任中美基督教总会干事,无法赴任。时人闽南大会干事的吴炳耀牧师被任命为院长。吴牧师任内,共有神学生40多人,为学校建立以来之最。
1951年,吴炳耀辞去院长职务,高天锡继任。1952年,闽南神学院与全国各大神学院一起并入南京金陵协和神学院,闽南地区九十多年的神学教育就此告一段落。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厦门一名基督徒,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