璀璨元宵灯火,引发灯火遐想

作者: 残月生辉
来源:福音时报
2022-02-15 12:23:31
分享与播放

壬寅虎年春节,作为中国人民传统的民间狂欢节,伴着虎虎生威的激情,在欢声笑语中行进着。虽然感叹比小时的年味淡了许多,但人们仍然在欢乐祥和的气氛中,放飞心情,享受天伦之乐,感受人生美好。不知不觉间,又到了月圆时节,传统的元宵节使节日气氛达到了巅峰,共团圆,闹红火,赏花灯,城乡各地,无不锣鼓喧天,龙飞狮舞,处处张灯结彩,火树银花不夜天。

普天同庆,万民空巷,寄托了人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在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美好夜晚,皓月当空,彩灯辉映,流光溢彩,疑是银河落人间,无论身处何地,都是一道独特绝美的风景。

自古以来,正月为一年之首,元宵节是春节后的第一个传统民间节日。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中的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又较为隆重。最早的元宵节起源于秦汉时期,公元前180年,刘恒彻底平息了吕氏家族的叛乱,恰好在正月十五,为了庆贺胜利,大赦天下,一时间,各种各样的花灯便出现在家家户户;后来到了东汉明帝永平年间,开始有街头巷尾悬挂灯笼的习惯,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也被称为灯节;到唐玄宗时,元宵节放灯已成为规模盛大的灯市,蔚为壮观。公众用绢丝扎成二十节、一百五十丈高的灯楼,上面悬挂金钰珠宝穗坠,铮铮作响;宋代元宵节放灯更是盛况空前,文人墨客留下了不朽名篇,生动描摹当时的盛况。朱淑真的《生查子·元夕》词说“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最著名的是辛弃疾的《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真是“火树银花不落天”;“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是夜,男女情人,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演绎了多少情丝缠绵的佳话。明朝,朱元璋建都南京,规定正月初八挂灯,到正月十七收灯,秦淮河上彩灯高悬,琳琅满目,开辟了两华里长的灯市;到了清代,各地灯节更是盛极一时。此后元宵赏灯的风俗一直沿袭至今,还附有灯谜,以增添别样情趣,千百年来深受百姓喜爱。

小小灯火,驱散黑暗,照亮前程。在刀耕火种的蒙昧时期,开启了文明之光,在人类发展的进程中,给人希望,引导方向。

在圣经中也多有灯火的记载,灯是用来控制光源的工具,起到照亮自己与别人的作用,使黑暗中的人见到光亮。在圣殿中有长明灯,表示上帝能照亮人心最黑暗的角落,给人以深刻反省的能力。在出埃及时,神藉着摩西对埃及人施以三天的黑暗之灾,“唯独以色列家中都有亮光”。神的子民分别为圣,常有亮光照耀,使他们不再在黑暗里面行。在旷野路上,神用白天云柱夜间火柱引领他们前行道路。

诗篇119:105说“你的话是我脚前的灯,路上的光。”神的话语如灯,启示真理,引人向善。正如提摩太后书3:16—17所说“圣经都是神所默示的,于教训、督责、使人归正、教导人学义,都是有益的,叫属神的人得以完全,预备行各样的善事。”所以神的话引领我们一生的脚步,使我们稳行在神的道路上不至于偏离。

耶稣教导门徒时说“眼睛就是身上的灯。你的眼睛若了亮,全身就光明;眼睛若昏花,全身就黑暗。”拥有明亮的双眼,敏锐的眼睛,就能洞察一切,认清自己,从时时处处看见神的恩典,必时时感恩,并且能发现自己的软弱和不足,发现从神而来的真智慧,使我们蒙主光照,不断更新自己。一个灵眼昏花的人,就会常常失败、跌倒、软弱,甚至落入沉沦灭亡。

“人点灯,不放在斗底下,是放在灯台上,就照亮一家的人。你们的光也当这样,照在人前,叫世人看见你们的好行为,便将荣耀归给你们在天上的父。”我们的行事为人也当把灯放在灯台上,照亮周围一切。耶稣是元首,教会是金灯台,能照亮整个世界,愿我们都能为主发光,荣神益人,见证耶稣基督的美名。

点点灯火,辉映美好世界。愿我们为主发光,以生命影响生命,在生活中见证主,在社会散发馨香之气。

注:本文作者为福音时报特约撰稿人。

版权声明

本网站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或微信(fuyinshibao2006)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 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擅自转载本网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网站、刊物和个人所提供的信息和服务内容,因本网不拥有其版权,如需转载,必须与相应提供方直接联系获得合法授权。 违反上述声明擅自使用福音时报以上内容的,福音时报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