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紫宸幼年的经历与他后来皈依基督教之间虽没有因果关联,其间却存在着相似之处,即宗教经验的相似处。无论是过去或现在,赵氏的信仰似乎只是一种情感活动。当然这并不能说赵氏皈依之后的信仰仍然是一种迷信,与过去毫无分别。笔者所要强调的是他的皈依并不是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之上,而只是一种单纯的相信。因此他虽有真实的宗教经验,却始终未能有充分的反思,直到一次特殊的经历临到,他才如梦初醒,并在寻求的过程中获得了真理的亮光。
一、初遇基督教
赵紫宸的求学之路始于苏州长老会所办的翠英学院。由于这所学校是一所教会学校,因此有一个特殊规定,即礼拜天除了“做礼拜听道理”之外不允许做其它事情。另外,在平时,圣经课似乎也是该校的必修课程,再加上有人不断向他传福音,在耳濡目染之间,赵氏的心理亦得到了潜移默化的改变:“还有人镇日价与我讲天堂地狱、灵魂得救、耶稣宝血等等教义,说得我心热如火,想要进教。到了晚上,有一个热心的教员来弹压我做祷告,我也就站在被窝上祷告了。”
不过,这种信仰并不牢靠,虽然当时他心热如火、嫉恶如焚,却始终经不起启蒙老师的“挽回”,而重新走了回头路。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为何会“彼亦一礼拜,此亦一礼拜”呢?无他,“情之为用也!”
二、皈依的原因
如果说赵紫宸在真道上的绊跌是一个遗憾,那么他能进入东吴大学的预科班就读,便是一件神迹。因为该大学是一所教会大学,他在那里犹如在翠英学院一样,能常常听到基督教的福音。刚开始,赵氏对基督教充满抵抗的心理,不过东吴毕竟是一所教会学校,虽在反教阴影的笼罩下,也无法消除其宣扬福音的热忱。于是,积极的热忱便抵消了负面的抗拒。当然,这些只是为赵氏的皈依消除了障碍。至于促使他皈依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1、痛苦的煎迫
在发表于一九二三年之《我的宗教经验》一文中,赵紫宸曾强调自己的皈依与他所受到的痛苦之间存在着重要的关系。赵氏坦言自己的苦痛主要源于两个层面:其一是“家境渐困,前途窘迫”。到底赵紫宸的家境存在着怎样的问题呢?倘若已经到了苦不堪言的境界,又为何能读得起费用昂贵的东吴大学呢?当然这个答案是多方面的,不过最为主要的似乎还是学费方面的负担。另外,这种痛苦还不仅仅由于穷乏本身,更是包括了在窘迫的境遇当中所受到的羞辱及与有钱人之间所形成的巨大落差。
其次,是婚姻的痛苦。虽然真切,却也很平常,因此没有敖述的必要:“凡有这种经验的人可以不言而喻,凡没有这种经验的人,虽费万言,亦殊不能了然,所以不用哓哓了。”
2、师长的友谊
痛苦的价值乃在它能促成积极的关系。虽然,穷困交迫的景况曾带来藐视与不解,但正由于此才使赵氏愈发的渴望友情:“那时我心里竭力要找知心的人。倘使有人领会,赏识得我心里热腾腾的爱,并且能够做这个爱驻脚之地,他必定是我的恩人,是拯拔我的人。”
这样,赵紫宸在东吴的求学期间虽能经常听闻名牧的讲道,其皈依的因由却不在他听了真道或受了圣灵的感动,乃只不过是一种人的“感化”而已。在所有师长中感化他最深的莫过于孙乐文校长,他的“赏识”给赵氏极大的鼓舞,以致赵氏因着这件事而最终成为了基督徒。
引注:
赵紫宸,《我的宗教经验》,《赵紫宸文集第三卷》。
《美南长老会中国差会—维基百科》载于zh.wikipedia.org/zh/,2011-2-18。
林荣洪。《曲高和寡:赵紫宸的生平及神学》。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浙江一名传道人,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