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间语态的祷告:超越主动与被动的信仰之路

作者: 恩歌
来源:福音时报
2025-07-30 11:10:04
分享与播放
祷告

有一次和家人去爬山,我们一进一个景区,感觉就像挤进了一场爆满的流行音乐会现场,只不过这些人是为了烧香拜佛而蜂拥而入的。寺庙的殿堂内,香火缭绕,人声鼎沸。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妇人颤巍巍地跪在蒲团上,双手合十,额头紧贴地面,向鎏金佛像虔诚叩拜。她的口中念念有词,泪水顺着皱纹纵横的脸颊滑落。这一幕令人震撼向一尊人手所制的神像祷告时,竟展现出比许多基督徒向永生神祷告时更炽热的情感。这不禁让人思考:什么是真正的祷告?我们是否误解了祷告的本质?

两种极端:主动型祷告与被动型祷告

中国宗教现象为我们提供了观察祷告形态的生动样本。在香火鼎盛的寺庙中,祷告往往伴随着高声诵经、焚香跪拜;而在道观深处,祷告却可能表现为静坐冥想的极致宁静。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祷告方式,反映了中国宗教实践中普遍存在的两极。

在佛教寺院里,常见信众手持高香,在佛像前顶礼膜拜,口中高声念诵“南无阿弥陀佛”。这种主动型祷告根植于一种“功德思维”——仿佛通过足够虔诚的表现,就能积累功德,换取神佛的庇佑。有些信徒甚至会在佛前许下“若愿望实现,必重塑金身”的诺言。这种祷告背后隐藏着一个危险的假设:祷告的效果取决于我们的表现强度和供奉多寡。

而在道教的静修中,祷告则呈现出完全不同的面貌。修道者追求“坐忘”“心斋”,试图通过“致虚极,守静笃”的功夫,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这种被动型祷告走向另一个极端,试图彻底消解自我意识,融入所谓的“大道”之中。但圣经所启示的默想绝非意识的“空无”,而是被神的真理“充满”。

于是我们看到两种截然不同的祷告方式:一种是撕心裂肺的呐喊,一种是静如止水的沉思;一种主动如火,一种被动如水——而这两者,都是人们普遍理解的祷告表达。这两种中国宗教中的祷告形态,实际上共享同一个误区:都将祷告视为人类单方面的宗教行为。佛教徒的功利性祷告将佛菩萨降格为愿望满足者,道教徒的虚无性祷告看似强调超越自我,实则是一种失去自我、人与神关系断裂的状态。两者都未能把握祷告作为神人互动的本质。

圣经中也记载了许多“主动型”的祷告。法利赛人相信,只要全国上下所有犹太人能在一天内完全遵守律法中613条诫命,神的国度就会降临。他们的假设是:属灵之门有密码,只要我们找对了“够虔诚+表现出足够虔诚”的公式,就能唤起神的回应。

而当人们厌倦这种表演,常常会转向“被动型”的祷告:祷告成了自我消融,成为空洞,好与宇宙合一。但圣经中的“默想”并不是“腾空”,而是“充满”——被天父祝福,披戴基督,充满圣灵。

 第三种可能:耶稣的祷告

希腊语的微妙之处为我们提供了突破这一困境的钥匙。在新约希腊文中,存在一种中文所没有的“中间语态”(middle voice)——既非纯粹主动,也非纯粹被动,而是参与一个由他者发起的行动。古希腊语像拉丁语一样,已经退出日常语言的舞台,成为图书馆与研究生学位中的学术语言。但这对我们学习耶稣教导的祷告方式来说,带来一个相当棘手的问题:因为在英语(或中文)中,我们只有主动或被动两种语态,而祷告却常常发生在“中间语态”。

毕德生为这些术语奠定了基础,他写道:“祷告与灵性是参与性的,是上帝与人的复杂参与——祂的旨意与我们的意志相遇。我们不是将自己弃置在恩典之流中,在爱的大海里溺水、失去自我;也不是操控神在我们生命中运作的线索,把神变成我们主观意志的附庸。我们既不操控神(主动语态),也不被神操控(被动语态)。我们参与其中,承受其果,但我们无法定义或控制整个过程——这就是中间语态的祷告。”换句话说:中间语态的祷告是这样的——我们主动参与,但这一切始于神的行动。

我们不是完全主动的:神的作为不依赖我们的启动。我们也不是完全被动的:神几乎总是选择在人类的参与中工作。所以,当我们祷告时,我们既参与神的行动,也受益于祂的行动。我们是在与神一同工作。这就是耶稣的祷告方式。

耶稣在《约翰福音》第17章的祷告完美展现了这种中间语态:“正如你父在我里面,我在你里面,使他们也在我们里面,叫世人可以信你差了我来。”(约17:21)这里存在一个清晰的动态:行动的发起者是父神(“你在我里面”);耶稣主动参与这个神圣关系(“我也在你里面”);并邀请门徒加入(“使他们也在我们里面”)。这不是人对神的单向诉求,也不是人消融于神性之中,而是在神已经开始的救赎行动中有意识地参与。

这种祷告观与中国宗教形成鲜明对比。佛教的“回向”(指把自身修行的功德利益施加出去,转移给其他人或事物的行为)虽然强调将功德转向他人,但起点仍是人的善行;道教的“天人合一”追求消弭界限,而非保持位格性的关系。唯有基督教的祷告,既保持神人之间的位格差异,又建立真实的生命连结。

中间语态祷告的实践

在中国教会的处境中实践中间语态祷告,需要既避免佛教式的功利主义,又警惕道教式的虚无倾向。许多虔诚的属灵长辈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榜样。他们每天清晨早起祷告,不是为了念一堆祈求清单,而是安静在神面前,等候祂的声音。一位姊妹曾经分享:“祷告不是我要告诉神什么,而是先听神要对我说什么。”这种话语简单却有力量——祷告不是我主导的,而是进入神已经在进行的工作中。

他们不是追求一种神秘的“灵感”,而是实际地想知道,今天神要我怎么活,神怎么看我正在面对的困境。这不是放弃行动,也不是逃避现实,而是在与神真实相交后,带着信心和勇气活在今天。

中间语态的祷告是一种“参与式”的祷告。我们不是主导者,也不是旁观者,而是神的同工、参与者。祷告不是操控神去做我希望的事,也不是抹杀自我、追求空无,而是进入神早已开始的救赎故事中,在其中找到自己的角色,并全心投入。

正如主耶稣教导我们的:“你们祷告的时候,要进你的内屋,关上门,祷告你在暗中的父。”(太6:6)这“内屋”不是物理空间,而是心灵与神相交的圣所;这“关门”不是与世隔绝,而是排除杂音,专注听神的声音。在这充满偶像崇拜的土地上,中间语态的祷告成为我们连接天父的隐秘小径——不是靠自己的功德攀爬,而是回应那位始终向我们说话的神的慈声呼唤。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作者系安徽籍传道人。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

版权声明

本网站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或微信(fuyinshibao2006)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 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擅自转载本网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网站、刊物和个人所提供的信息和服务内容,因本网不拥有其版权,如需转载,必须与相应提供方直接联系获得合法授权。 违反上述声明擅自使用福音时报以上内容的,福音时报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