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言者人格塑造
基督讲台是圣台,有自知之明的凡夫俗子上圣台当颤颤巍巍,不是作出胆小害怕的样子,而是里面有真实的心虚。因为是人总有缺,有缺之人上圣台岂能不虚?
要知道圣台所言,神所托付,人不立,言亦不立,人与言关联在一块。就如铜线和电流关联到一体,如果铜线有问题,不仅不导电,恐怕还要出事故。所以,言者人格的康健和美善就很关键。而凡夫俗子在世上这个大染缸可以持守真与善,直至于求圣,不亚于百炼成钢。而人非钢铁,所幸人虽非钢铁,有时胜于钢铁。
人格的塑造对于上圣台的人而言不是塑造光辉、伟岸、睿智的形象,那是属世之人的追求,我们所求的是灵魂,思想和身体没有破口,没有撒旦容身之处。我们当如上战场一样全副武装,严阵以待。因为我们并不是与属血气的人争战,乃是与那空中的恶灵争战。
神藉着使徒保罗教导我们,要靠神的大能大力作刚强的人。要穿戴神所赐的全副军装,以真理束腰,以公义作护心镜,以平安的福音穿在脚上,拿着信德当作盾牌,戴上救恩的头盔,拿着圣灵的宝剑,靠着圣灵随时祷告祈求。(参弗6:10-20)要披戴基督,不是靠着自己血气,血气是经不起考验的东西,不可以让它来挑担。
二、正解圣经
人的认知是有限的,而且是十分粗浅,不全面的,难免带有个人的偏见,很容易把圣经解成自己的唯心之论。
有一个牧者,读《创世纪》19章8节时做出这样的解义:罗得两个女儿是处女,这是罗得生命的好见证,教导儿女保持圣洁。但联系上下文我们知道,罗得己经有了女婿,他的女儿已经结婚,再看罗得的结局,被两个女儿灌醉行房,这种事情不像是处女能做出来的。很显然,这位牧者把圣经理解的不合情理不合逻辑,断章取义,臆想解经。
有时候人对圣经断章取义不是有意的,而是因为人的短视,没有看到全貌。而我们谁能够自信的说自己已经上达上帝的视角,知道某一问题或区域的全貌呢?不管怎么样,我们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追求理解圣经的真义。
第一是慕道。很多人常说熟悉圣经是理解圣经的基础,实际上慕道才是理解圣经的真基础。如果不慕道不会去熟读圣经的,爱真理求真道才可能要去求真义,而爱真理的原始动力不是培训可以得来,是神所赐。祷告祈求是蒙神赐福的一条途径。
第二要看圣经全篇。这是防止出歧义的主要方法,不仅是联系上下句,上下文,还得联系上下卷,联系全本圣经,以全本圣经的视角来解读某一节圣经,某一个词句。
第三是求教。没有人可以解开你所有的疑难,但必有人可以解开你的某一处疑难,所以准备好学生心态,保持终身学习。
三、讲道要让人听懂
我们面对的听众是普通大众,拿锄头的、拿洋铲的、拿扳手的多,那种精深的理论研讨式的讲道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无异于鸭子听雷公,听了也不懂。
我们会遇到这样一种尴尬:不严谨的讲道产生歧义,经得起推敲的讲道大部分人又听不进去。我个人渴望那种有骨有肉,有血有泪的讲道,这是一种夙愿。
讲道者要有一种负担,就是自己所讲的道要让人听懂,而不是要求听者提高理解能力。如果能用一件具体事件表达的内容,就不要用抽象的语言;如果能引用随处可拾的生活例子说明问题,就不要用遥远的名人轶事作例。
讲道者当关注一些基本的心理常识,揣摩听众的心理状态,为他们量身定制出易于接受和吸收的方式方法,力求让听众在心里觉得自己不是在听故事,也不是参加研论会,而是正在面对自己人生的某一细节,面对自己生命的某一种光景。
有一种比较典型失败的讲道,通篇都是先辈先贤们的属灵话语,讲的内容虽然没有错,但是早已讲老了的话,一再复读,听众的耳朵都出茧了,说的人还自信地认为是宝贵的圣言。古代的水,解不了现代人的渴,不可躺在先辈先贤们的怀里睡觉!
四、不可无所谓懂不懂
我们不得不正视一个问题:把信主当作挂上护身符的信徒不在少数,并且很多人传福音时也倾向于走这种路线。这样进教会的人大概率在认知上是不追求的,他们可以保持聚会出勤率的稳定,但在心智上其实是躺在教堂睡觉。他们认为无所谓道讲得怎么样,按时得护身符就可以了,讲台话语大概率很难入他们的心。
信主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取向,不是以一种属灵的方式去实现属世的愿望。这种情况的根治是整个中国基督教界的巨大负担和巨大工程,需要全体同工恒切合一的祷告,也许要全体几代人甚至更长时期的成长和献身,方可在信徒质量上有所改观。
五、别把知道当作得道
不求认知是一个极端,另一个极端则是把认知视为灵命的高度,这是现代人的通病,认为只要通过笔试就是优等生。基督教教育认知只是教育的一部分,知道不等于得道,知道只是学生的初级阶段,而现实是我们常把知道视为出师,或者默认为出师,这样的“师”在战场上是新兵蛋子。
我们知道,不管是信徒还是讲道者,最考验人的不是知不知道,而是当你知道什么是正确的时候你可以终其一生去持守到底。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福建一名基督徒。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