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婚恋已经不再是“羞于启齿”的私密话题,而是越来越具现实处境的一道难题:许多年轻人不愿谈恋爱,不愿结婚,更不愿生孩子。婚姻被视为会打乱个人稳定生活节奏的负担。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教会如何牧养单身信徒?又如何在婚恋教导中平衡弟兄和姊妹的不同处境?
来自华东某教会、在婚姻与家庭事工中服侍的X老师,分享了他对当代婚恋教育的观察与思考。他强调,教会对姊妹和弟兄的教导应当有不同侧重点,但这并不是“偏袒”谁,而是对现实处境的回应与补足。
姊妹的挑战:女强男弱的张力与“顺服”的难处
X老师首先指出,在当下中国,尤其是大城市的语境中,似乎把婚恋困难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归结为姊妹不愿进入婚姻。
“现代社会中,女性在教育、就业、心理成熟等方面往往优于同龄男性。她自食其力的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X老师说。女性在生存需要、家庭功能和社会角色上发生了转变,不再依赖男性,甚至男性的介入反而会打乱原有的生活秩序。许多女性想到跟一个异性共同生活,会问:“我凭什么还要再养一个‘儿子’?”或者“我为什么要一个男的来打乱我的生活?”
正因如此,教会在婚恋事工中常常对姊妹的教导更为直接和明确:强调顺服与谦卑。然而,这恰恰是最容易引发争议的部分。
不少姊妹会产生强烈疑问:“凭什么要顺服一个不如我的人?”她们常常在收入、判断力、见识上都优于周围的弟兄,很难接受把自己置于“顺服”的位置。即便是属灵生命成熟的姊妹,也会在实际的婚姻关系中挣扎于“顺服到什么程度”的问题。
对此,X老师解释道:顺服的重点不在于“能力高低”,而在于先顺服基督。“既然你强,那你先做对。”他认为,姊妹若愿意先在神面前谦卑,学会在基督面前降服,才有可能在家庭中进入合一的关系。
弟兄的缺位:数量少、特质弱化与责任感缺失
然而姐妹高调恐婚的背后是对弟兄的无法信任,仅仅关注姊妹的塑造是不够的。如果教会对姐妹的教导是明确的,那么对弟兄的关注和教导则是不足且模糊的。
在X老师的观察中,教会里弟兄的人数本就稀少,而即便有弟兄基督徒,也往往在信仰生活、性格成熟和情感表达等方面准备不足。与此同时,社会文化与家庭结构对男性的塑造也明显越来越偏离圣经。
“许多男孩在母权主导的家庭中长大,形成了潜意识中女性主导、男性退居的模式。”他说。这种模式当然并非一方之过,但一旦延续到下一代婚姻中,往往演变为“声音越来越小的丈夫”,使婚姻陷入“妻子掌控、丈夫退缩”的恶性循环。在这样的文化和心理结构中,如何建立起“丈夫作为家中之头”的属灵秩序,成为一个极具挑战的问题。
但X老师特别提醒,弟兄的“作主”不能落入传统文化中的大男子主义。在圣经观念里,丈夫作为家中的“头”,意味着首先要承担服侍的责任。“家务、做饭、洗衣,这些都不是理所当然由妻子来做的,而是丈夫应当优先承担的。妻子是帮助者,当然也是家庭责任的帮助者。”
在他看来,传统观念中,“一家之主”往往被简化为权威的象征,是发号施令、享受特权,但在基督信仰的价值观中,“作主”意味着“服侍”。弟兄需要恢复的,不是“领导”的权威,而是属灵领袖的担当:愿意关心妻子的情绪与身体,在日常管理、情绪稳定和属灵带领上做榜样。只有这样,才是真正合乎圣经的“作主”。
在此基础上,他也看到,当代社会对男性角色的期待十分严苛。男性不仅需要在职场中承担谋生压力,还要在家庭中成为情绪与幸福的支柱。这种“内外兼修”的角色期待,同时伴随“女性不工作可以理解,男性不工作就没出息”的观念,加剧了男性的心理与现实压力。
所以,他认为弟兄也要调整自我认知,不用固守“必须独自供养全家”的过高自我要求。同时,姐妹对弟兄的期望也应做出适度调整,彼此之间建立理解与支持。家庭内部则不要过于计较谁做得多或少,秉持“能者多劳”的相处方式是个不错的选择。毕竟福音的原则是大的服侍小的。
学会谈恋爱:恋爱不是浪漫,而是沟通和看见彼此
除了对弟兄与姊妹的分别教导,X老师也特别强调:在今天的教会里,很多年轻人需要重新学习一件看似简单的事——谈恋爱。
“恋爱不是浪漫的表层活动,而是两个真实的人深入交流的过程。”他说。恋爱的本质是“谈”,是不断沟通与了解,而不仅仅是约会、吃饭、看电影。两个人需要探讨成长背景、家庭环境、价值观、金钱观、信仰基础与未来规划,才能真正进入婚姻预备。
群体生活与婚前辅导:建立健康界限
在恋爱之前,健康的群体生活至关重要。X老师认为,弟兄姊妹应当更多参与小组、团契,透过日常互动自然地了解对方,而不是单纯依赖偶然的邂逅或突兀的相亲。群体关系能提供更真实的观察环境,帮助判断彼此的性格与人品。
而当一段关系进入到婚姻考量时,婚前辅导则显得尤为重要。辅导不仅是预备情侣处理两人关系,还涉及如何面对原生家庭的张力。X老师指出,很多父母会过度介入儿女的婚姻,把未完成的梦想投射到孩子身上,形成控制欲。而年轻人则在依赖与叛逆之间徘徊,缺乏成熟的独立思考。
在辅导课程中,他会带领新人学习如何与父母建立健康的界限,帮助父母“放手”。“当代年轻人离开父母并不难,难的是父母离开孩子。”他说,辅导当帮助新人协助父母适当地放手,这是理解圣经所说“离开父母”这一婚姻命题的内涵之一。
当然,婚姻不仅是两个人的决定,也需要第三方的视角。他建议,年轻人在考虑婚姻时,在听从彼此心意之外,还应寻求父母、牧者和属灵长辈的意见。外部的观察与提醒,能避免个人在情感中陷入盲目。
“婚姻不是孤立的决定,而是信仰、成长、人际、家庭多方面的综合结果。”X老师说。教会的使命,不是替代个人的选择,也不是催促进入婚姻,而是装备信徒在属灵、情感与社会层面都有成熟的预备,等候并进入神的旨意,建立圣经式的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