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徒若要得着牧养,普遍且主要的途径便是要主动走进教会中去寻求牧养,比如要通过主日聚会、周间聚会等得着牧养。反过来,如若没有主动走到教会中去,那么可能也就意味着得不着教会的牧养。
靠着信徒主动寻求牧养、主动走进教会才能得着牧养,而不是教会主动走进信徒中间去牧养,是如今教会牧养的特点之一;从此角度来看,或许可以把教会对信徒的牧养定义为被动性的牧养,而不是主动性的去牧养。
此种定义,或许武断;而且从教会的角度而言,也可以有很多解释的理由,比如单从教会大基数来看,教会中同工少但信徒多,如此情况,也只能靠着信徒走进教会,而不是教会走进信徒中去。
如此解释,有理有据,多数信徒也认同,所以不会对教会有过多的苛责。与此同时,很多信徒祈祷的时候也常常求神兴起更多的同工起来,因为教会荒凉,很多事工开展不了、跟不上,牧养也跟不上需求。老年信徒牧养的问题便是其一。
老年信徒在教会中占比大,很多教会甚至达到三分之二以上。因此,有些人会把教会称之为“白发苍苍的教会”、“老年人的聚集地”。虽然不想被冠以此种称呼,急切想拿掉,但也切合实际,拿掉也不是一时半会的事情。
然而,虽然教会中的老年信徒多,但却常常可能会成为被忽略的群体,尤其是那些年纪很大、行动不便的老年信徒更是如此。为什么如此说呢?我们可以以一二个实际事例来看。
有一位老年姊妹去世了,她的儿子来找教会帮忙办理丧事,因为老年姊妹去世前一再叮嘱儿女,去世时一定要按照基督教仪式办理,拒绝偶像,也可以趁此传福音。可是,当老姊妹儿子找到教会的时候,却令教会惊讶。
为什么呢?因为教会竟然不知道这个姊妹。事实上这位姊妹从小就信主,还亲眼见过国外的传教士,至去世的时候已经信主九十多年了;而且,这位老姊妹走得动的时候几乎每周都去聚会。
那么,教会为什么又查无此人呢?原来是姊妹去世前大概十来年里面,由于无法行走,没有去聚会;而这十来年里面,教会更新换代,同工们也都不认识这个姐妹。这也反应了教会牧养存在的问题,一个信主九十多年的人,因为瘫痪没有去聚会,就与教会断了联系,教会竟然没有任何探访和记录留下来。
再说一例。有一位老年姊妹,由于身体虚弱,无法正常行走,所以教会也去不了了。自从去不了教会,姊妹与教会之间也就处于“失联”的状态,已经有多年没有联系了,可能也只有姊妹去世之后,需要做追思礼拜的时候,才得以再次联系。
难道可以说以上两个案例只是个例吗?难道可以说并不是所有无法行走,无法主动走进教会寻求牧养的老年人都是与教会处于与“失联”状态吗?或许只是个例,但也可以从中看出一个问题,那就是的确有一些老年人,在教会大家庭中被“失联”了,由于行动不便,被遗忘在角落里了。
这些事实反映出教会牧养被动的一面;既然被动,那么无法主动寻求牧养的信徒,一些信徒自然就容易被忽略,甚至被遗忘。那又该怎么办呢?从教会牧养的角度而言,要由被动牧养变成主动牧养,那怎么办呢?主要有以下三点可供参考:
一个是观念要更新。教会最佳的年龄结构应该是“四代同堂”,即老中青幼均等。但实际情况却是老年人居多,现实情况决定了要把更多的牧养精力放在老年人身上,而不是过多放在基数甚少的人身上。
二个是小组作用要切实发挥起来。现今很多教会推行“网格化”牧养,网格化的特点之一,就是要对负责区域的人和事要清楚,知根知底。虽然从教会层面来讲难以顾及每一位信徒,但小组及由小组而来的层层递进的牧养却是可以的。
三个是要对特殊群体有针对性牧养。老年且行动不便的肢体,无疑是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身体条件决定着无法主动到教会中寻求牧养,迫切需要来自于教会的主动性牧养。此时,教会应当有计划、定期的进行牧养和探访,而不是忘了他们。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江苏一名传道人。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