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和一位牧者朋友聊天,他叹了口气说:“现在周日来礼拜的人越来越少,以前热闹的查经班现在只剩寥寥几人,连最忠心的同工也开始缺席了……”这让我脑海中浮现出另一个教会的场景:崭新的礼拜堂里空调凉爽,LED屏幕滚动着精美PPT,但散会后人们匆匆离开,几乎没有人留下来交谈——像极了我们参加完一场商业发布会后的状态。
这不禁让人思考:当教会越来越像“机构”,却越来越不像“家”时,我们是否正在丢失最珍贵的东西?
一、为何将“重要的事”变成了“紧急的事”
许多教会陷入了这样的循环:周旋于建堂筹款、节目排练、制度修订、人事协调……牧者们的日程表被行政事务填得满满当当。直到某天,他们突然惊觉:讲道内容变成了微信文章拼凑的“快餐”,缺乏深度与温度;探访成了“只有同工伤病时才去”的应急措施,失去了日常的关怀与陪伴;新朋友来三次仍无人记得他的名字,让人感受不到被重视。
就像一位老牧师说的:“我们忙着保持教会‘运转’,却忘了问问它是否还‘活着’。”耶稣当年用“五饼二鱼”喂饱五千人后,众人想强立祂作王,祂却退到山上祷告(参约6:15)——这提醒我们:连主都拒绝被事工绑架,我们是否本末倒置了?
二、三个让教会重获生机的“回归点”
讲台:从播音台到生命供应站
有位企业家信徒告诉我:“周日我宁愿看名牧讲道视频,至少能听到扎心的真理。”这值得深思。当讲道沦为“宗教知识科普”或“心灵鸡汤”,人们会选择离开。好的讲道应当像耶利米说的,“我得着你的言语就当食物吃了”(参耶15:16),能让人带着饥渴而来,带着饱足而去。讲道不是简单的信息传递,而应是生命的滋养与供应,牧者应精心准备,将真理与生活紧密结合,触动信徒的心灵。
活动:从策划到生命培育
某教会停掉所有兴趣班,专注开展“门徒成长小组”,要求参与者承诺:每周见面、彼此代祷、定期服侍。两年后,这个起初只有8人的小组,培养出40多位稳定的核心同工。这印证了使徒保罗的模式:“我在你们中间不知道别的,只知道耶稣基督并他钉十字架”(参林前2:2)。教会不应只注重活动的数量和形式,而应关注活动的质量和对信徒生命的培育,通过深度的小组互动,让信徒在彼此扶持中成长。
福传:从专业演讲到全家总动员
广东某教会每年举办“福音宴”,每个信徒负责带一位朋友,饭后不是听道,而是分享“信仰如何改变我的生活”。结果超过60%的参与者最终受洗。这让我们看到,最有力的布道不是专业演讲,而是普通人讲述“上帝在我故事中的痕迹”。每个信徒都可以成为福音的使者,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见证信仰的力量,这种真实的分享更能打动人心。
三、重建“家”的温度:细节之处见真情
有间农村教会做了件“不正规”的事:他们把同工会议改成了“夸夸会”,每人必须分享三个最近看到的他人优点。三个月后,原本紧张的肢体关系明显缓和。这提醒我们,茶水间的闲聊可能比会议纪要更能建造关系;一场即兴的祷告会或许比精心策划的庆典更触动人心;记住新朋友孩子的名字,可能比赠送精美礼物更显真诚。
四、改变:从“小决定”开启新征程
不必等待大刀阔斧的改革,今天就可以做出一些“小决定”:把下周讲道准备时间增加一倍,用心打磨每个字句,让讲道更有深度和感染力;约一位久未露面的信徒喝咖啡,倾听他的心声,给予关心和鼓励;在周报上印“本周行动:给三个人真诚的鼓励”。
十九世纪英国牧师司布真曾说:“教会不是完美的圣徒博物馆,而是受伤者的急诊室。”当我们不再用“成功指标”衡量教会,而是问“这里有没有爱?”改变或许就已悄然发生。
最后用一位老信徒的话作结:“我留在这个教会40年,不是因为这里完美,而是每次跌倒时,总有人伸手扶我。”这,或许就是教会最本真的模样。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广东一名牧师。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