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主日早晨,无数基督徒走进圣殿准备参与敬拜。我们熟练地翻开诗歌本,跟随领唱者的引导,在悠扬的琴声中唱起熟悉的赞美诗。讲台前,牧师正专注地预备讲道,会众安静地等待着即将开始的崇拜。这一切尽管美好,但有一个关键问题值得我们深思:我们真的明白什么是“用心灵和诚实敬拜”吗?
在当代教会中,关于敬拜的误区比比皆是。有些人将敬拜等同于完美的音乐表演,执着于音准和声和乐器编排;有些人则把敬拜简化为一种情感体验,追求那种令人战栗的“属灵高潮”;还有些人将敬拜仪式化,认为只要按照既定程序完成各项环节,就是完成了敬拜的本分。虽然我们崇拜的外在形式并非无关紧要,但它们并不是本质。以上这些理解都偏离了耶稣在《约翰福音》4:23-24中的教导:“时候将到,如今就是了,那真正拜父的,要用心灵和诚实拜他,因为父要这样的人拜他。神是个灵,所以拜他的必须用心灵和诚实拜他。”
更令人担忧的是,许多信徒在不知不觉中发展出了“敬拜消费者”的心态。我们像评判音乐会一样评价主日崇拜:“今天的音乐不够感人”“讲道太长”“空调开得太冷了”。这种态度完全背离了敬拜的本质——敬拜不是为我们服务,而是我们向神献上赞美;敬拜不是要满足我们的喜好,而是要讨神的喜悦。
敬拜的根基:在“真理”中认识神
“心灵和诚实”中的“诚实”原意是“真理”。耶稣强调真正的敬拜必须“在真理中”,这个真理不是抽象的哲学概念,而是具体指向他自己。在《约翰福音》14:6,耶稣明确宣告:“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这意味着:首先,基督中心的敬拜才是真敬拜。早期教会面临着将敬拜对象模糊化的危险,有些人想要继续持守犹太教的礼仪,有些人则受到希腊哲学的影响。使徒保罗在《歌罗西书》1:15-20中给出了明确的回应:基督是“不能看见之神的像”,是“教会全体之首”,万有都是“借着他”并“为他”而造的。因此,任何偏离基督中心的敬拜,无论其形式多么庄严、情感多么热烈,都算不得真正的敬拜。
其次,圣经是敬拜的绝对标准。我们依靠圣经的真理来敬拜,保罗称福音为“真理的道”(西1:5),彼得说我们“蒙了重生”是“借着神活泼常存的道”(彼前1:23)。历史上,每当教会偏离圣经真理时,敬拜就会变质。中世纪教会因忽视圣经而发展出各种迷信的敬拜形式;今天一些教会则因忽略圣经而陷入肤浅的情感主义。没有真理的敬拜,就像没有灵魂的身体。
在实践中,这意味着我们要谨慎选择敬拜诗歌。一首好的赞美诗应当像《圣哉三一歌》那样,既有扎实的圣经基础,又能正确表达神的属性。相比之下,那些只强调“我感觉”“我要得着”的现代诗歌,往往把敬拜的重心从神转向了人。同样,讲道也必须以解经为中心。真正的讲道是神的道通过人的口被宣讲出来。当讲台信息变成个人见解的分享或励志演讲时,敬拜就失去了真理的根基。
敬拜的动力:在“心灵”中被圣灵点燃
耶稣所说的“心灵”在希腊文中既可以指人的灵,也可以指圣灵。这个双关语在《约翰福音》3:6中得到解释:“从灵(圣灵)生的就是灵。”这节经文揭示了敬拜的两个重要维度:
首先,敬拜必须发自重生的人。耶稣对尼哥底母说:“人若不重生,就不能见神的国。”(约3:3)未重生的人就像属灵的死人,无法真正敬拜神。奥古斯丁在《忏悔录》中深刻地描述了他归信前的光景:“我的心无法安息,因为它没有安息在你里面。”真正的敬拜始于圣灵的重生,使我们的灵苏醒过来,能够与神相交。
其次,敬拜需要圣灵的光照和引导。保罗在《腓立比书》3:3说:“因为真受割礼的,乃是我们这以神的灵敬拜、在基督耶稣里夸口、不靠着肉体的。”圣灵在敬拜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他使我们明白真理(约16:13),帮助我们祷告(罗8:26),赐给我们赞美的言语(林前14:15)。苏格兰牧师麦克谦(Robert Murray M'Cheyne)说:“没有圣灵的敬拜,就像没有风的帆船。”
然而,今天教会中对“心灵敬拜”的理解常走向两个极端:一方面,情感主义泛滥。在某些灵恩派聚会中,人们追求所谓的“圣灵充满”,却忽略了真理的检验。情绪化的表现如倒地、说方言被视为属灵的标志,而安静、理性的敬拜反被看作“缺少圣灵”。这种倾向的危险在于,它可能使人把情绪激动等同于属灵经历。
另一方面,情感压抑同样危险。一些传统教会把敬拜变成了一套冰冷的仪式,任何情感流露都被视为不庄重。会众像旁观者一样被动地参与崇拜,心灵却没有真正投入。这种敬拜正应验了耶稣的责备:“这百姓用嘴唇尊敬我,心却远离我。”(太15:8)
平衡的做法是让圣灵透过真理来塑造我们的情感。当我们在真理中认识神的圣洁时,自然会像以赛亚那样呼喊:“祸哉!我灭亡了!”(赛6:5);当我们明白神的恩典时,就会像大卫那样“在耶和华面前极力跳舞”(撒下6:14)。这种由真理激发的情感,才是真正的心灵敬拜。
敬拜的实践:全人生活的敬拜
《罗马书》12:1将敬拜的概念从仪式扩展到了全人生活:“所以弟兄们,我以神的慈悲劝你们,将身体献上,当作活祭,是圣洁的,是神所喜悦的;你们如此事奉乃是理所当然的。”这意味着我们的敬拜是体现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首先是个人敬拜:灵修与祷告的生活。个人灵修是集体敬拜的基础。诗篇作者说:“我趁天未亮呼求,我仰望了你的言语。”(诗119:147)马丁·路德每天花数小时祷告,他说:“我有那么多的事务,所以我每天若不花三小时去祷告,便应付不了。”这种个人敬拜生活塑造了改教运动。祷告也不该只是祈求清单,而应当像主祷文那样,以敬拜开始:“愿人都尊你的名为圣。”(太6:9)
其次是家庭敬拜:建立属灵祭坛。在世俗化浪潮冲击家庭的今天,家庭敬拜显得尤为重要。约书亚的宣告“至于我和我家,我们必定事奉耶和华”(书24:15)应当成为每个基督化家庭的座右铭。
最后是工作敬拜:在工作中荣耀神。改革宗神学强调“天职”(calling)观念,认为所有正当职业都是神圣的。保罗说:“无论做什么,都要为荣耀神而行。”(林前10:31)在厨房洗碗可以像在教堂唱诗一样敬拜神。
父神寻找的敬拜者
耶稣说:“父在寻找这样敬拜他的人。”(约4:23)这节经文中的“寻找”是现在时态,表示神持续不断地在寻找真正的敬拜者。神要的不是完美的仪式,不是精彩的表现,而是真诚的心灵。
十八世纪美国大觉醒运动的领袖约拿单·爱德华兹在《论宗教情感》中谈到,真正的宗教,很大部分在于圣洁的情感。但他同时强调,这些情感必须建立在真理之上。这正是心灵和诚实敬拜的完美平衡。
今天,我们是否愿意成为神所寻找的敬拜者?不是用嘴唇尊敬他,心却远离他;不是在形式上敬拜他,却在生活中否认他;而是在真理中认识他,在心灵里爱他,在生活中荣耀他。因为真正的敬拜,最终不是关于我们做了什么,而是我们是否遇见了神自己。有神同在的敬拜,才是真正的敬拜,才能真正塑造我们的生命,更好地去荣耀他。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作者系安徽籍传道人。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