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连死亡都无法终结的丑闻。
杰弗里·爱泼斯坦(Jeffrey Epstein),一位身价亿万的美国金融家,原本是许多知名大学、智库和慈善机构座上宾。他频繁出入各大上流社交场合,与英国王室成员、美国前总统、科技巨头乃至娱乐明星保持密切关系。他资助学术研究,赞助艺术展览,拥有私人岛屿与豪华飞机。表面上看,他是“成功男士”的典范,是投资圈的天才,是公益事业的捐助者。
然而,这一切的华丽外壳之下,却藏着一条冷酷无情的犯罪产业链——一个针对未成年女孩的大规模性交易与人口贩运网络。据多名受害者公开指证,爱泼斯坦通过诱骗、恐吓、金钱收买和情感操控的方式,将数十名、甚至可能是数百名少女拖入了这张网络,并将她们介绍给他的“高端客户”。
这些“客户”是谁?他们在名单上有没有名字?那架被称为“洛丽塔快线”的私人飞机上,有哪些名流曾搭乘?他的私人岛屿“小圣詹姆斯岛”究竟发生过什么?这些疑问,在2019年他的“自杀”之后,只剩更深的黑洞。
令人质疑的是,监狱当晚的监控失效、值班狱警离岗、尸体迅速火化、现场资料部分丢失……这一切拼凑起来,像极了一部反乌托邦电影的高潮桥段。但这不是剧本,而是真实世界的一部分。而最核心的线索——那份所谓的“客户名单”——至今仍未被完整公开。每当公众和媒体追问,美国官方总是闪烁其词,或推说“证据不全”,或称“案件尚在调查”。
但爱泼斯坦的死亡并未终结案件的生命。恰恰相反,它让这桩丑闻升级为一个全球范围内对正义、公信力与权力滥用的深刻质疑。
这是关于一个人,也是关于一个系统。这不仅仅是美国司法的黑点,更是现代文明世界对“谁可以不受惩罚”的终极叩问。
我们为何如此在意那份“名单”?
我们之所以关注这份名单,并不是因为猎奇,而是因为它象征着一个关键命题:这个世界是否还有公平正义?还是说,穷人因偷一块面包被判刑,而富人强奸几十名少女却能全身而退?
这份名单,就像一把照妖镜——它照出制度的遮掩,也照出我们的期盼。我们希望它能验证这个世界还有底线;希望法律能超越金钱的操控;希望即使是“上层圈子”的人,也逃不过良知与秩序的清算。
圣经中上帝曾借摩西之口说:“你们审判的时候,不可行不义;不可偏护穷人,也不可重看有势力的人;只要按公义审判你的邻舍。”(利19:15)这是信仰者的信念,也是人类社会的理想。我们不是因为信仰完美制度而期待正义,而是因为我们相信公义不是可选项,而是道德根基。
我们在追求正义,还是满足猎奇?
在这个信息泛滥的时代,我们必须警惕自己是否已被转向另一个方向——从正义转向猎奇,从盼望变成八卦,从真相追寻者变成情绪宣泄者。
左派希望这份名单能指向特朗普,右派希望它能击垮所谓“深层政府”、好莱坞圈子和“国际阴谋”。在这场狂热中,名单早已不再是正义的钥匙,而成了政治斗争的工具、意识形态的燃料。
甚至有时,我们打着“替受害者发声”的旗号,实则是在消费她们的痛苦,以增强自己立场的正当性。爱泼斯坦的受害者并不需要我们把她们当成反对派的证据,她们需要的是同理、支持、制度改革、司法清算。
耶稣曾说:“虚心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真正渴望公义的人,不会将其商品化,不会只为证明自己是“对的”。他们会悲伤,会等候,会行动,也会自省。
我们信仰的上帝,是不容许罪被掩盖的上帝
《马太福音》10:26中,耶稣说:“不要怕他们;因为掩盖的事,没有不被揭露的,隐藏的事,没有不被人知道的。”
这并不是对“天谴”的威胁,而是对“真理终将胜利”的坚定宣告。信仰的安慰不在于案件是否爆红,而在于即使地上公义失败,天上的审判依然存在。
对每一个信仰上帝的人来说,这句话意味深长:你所经历的不公,上帝都已记下;你所参与的遮掩,也不会被他忽略;无论是消失的录像、失效的监控、还是销毁的证据,在他面前,一切都如白昼。
我们的希望,不是因为人类有完美的法庭,而是因为上帝不会袖手旁观。人可以删除数据,上帝不能被屏蔽。
信仰不是逃避,而是参与——但方式不同。“交给上帝”不是不作为的借口。信仰不是一种躲避现实的“灵修氛围”,而是一种更真实的介入:有节制的愤怒,有清醒的眼光,有不妥协的怜悯。在爱泼斯坦案中,我们也许无法打开那扇挡在“名单”前的大门,但我们可以做很多:为那些仍坚持调查真相的媒体人祷告;为受害者的身心复原守望;拒绝在生活和职场中为任何权力暴力开脱;更重要的,是在我们的教会与群体中,建立起不容性别压迫、不容掩盖黑暗的文化。
耶稣说你们是“世上的盐”,是“城造在山上不能隐藏”。我们的行动,是天国文化对地上黑暗的对抗,而不是情绪发泄之后的沉默。这份名单,也许永远不会完整公开。也许我们等不到那些名流坐在被告席上,也许有些罪人直到死前都不会被定罪。但那并不是终点。圣经告诉我们,每一个人都将在神的审判台前“交账”。那不是媒体直播,也没有辩护律师。那是所有谎言、操控、诱骗、逃脱的终结。
耶稣在《马太福音》25:40说:“我实在告诉你们,这些事你们既作在我这弟兄中一个最小的身上,就是作在我身上了。”我们对待“最小的”——那一位被伤害、被压迫的少女,便是我们对待基督的方式。而到那一天,没有私下协定,没有和解协议,也没有再犯不提的“习惯性沉默”——只有真理本身,面对真相本身。
我们可以期待名单公布,但别让名单成为我们逃避内省的工具。我们必须问自己:我有没有为眼前的黑暗文化发声?我有没有在小事上对不义视而不见?我有没有用“神会审判”来掩盖我本该现在就行动的责任?我有没有在信仰上懒惰,却在愤怒上积极?爱泼斯坦的案件,是世界的照妖镜,也是信仰的试金石。
有一天,天上那本“名单”也会被摊开。我们在那天,不只是批评者,也是真正活出公义、信实、怜悯的跟随者。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作者系安徽籍传道人。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