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确知自己被神呼召?

作者: 恩歌
来源:福音时报
2025-04-02 16:13:47
分享与播放
呼召

我被基督的呼召所牵引,如同地球被地心引力所牵引。正如万有引力是维系宇宙秩序的隐形力量,神的呼召是牵引我们生命走向中心的属灵引力。英语中“gravity”一词的双重含义——既是“万有引力”又是“庄重严肃”——暗示着回应神圣呼召带来的生命重量感。当我们顺服这呼召时,就不再是轻浮无根的存在,而是在基督里获得真实的生命坐标。

失重状态下的属灵危机

现代人的根本困境在于“属灵失重”。宇航员在太空中失去重力牵引的体验,恰如当代人脱离神圣呼召后的生存状态:失去判断是非的基准,失去行动的方向感,失去存在的意义感。没有神圣呼召作为生命中心,我们就像太空舱里飘浮的水珠,被各种力量随意推挤,最终在虚无中蒸发。

这种失重状态具体表现为三种症状:其一,“情感漂流”。我们漂浮在感觉上,被带往从未想去的方向。社交媒体时代,人们越来越依赖情绪反应而非真理原则做决定。其二,“体验混淆”。我们将情感波动误认为属灵体验。当代灵性追求中,刺激性的感受常被当作神同在的证据。其三,“骄傲膨胀”。在依靠自己的自我中心的坐标系中,人如同气球不断自我充气,终至破裂。

使徒保罗尖锐指出这种状态的根源:“用自己度量自己,用自己比较自己”(林后10:12)。当人以自我为参照系时,就像在太空中失去地心引力的航天器,再精密的仪器也无法确定方位。先知耶利米的警告今日依然有效:“耶和华说:‘倚靠人血肉的膀臂,心中离弃耶和华的,那人有祸了!’”(耶17:5) 

顺服中的确据

呼召的确据不在于超凡的经历,而在于平凡的顺服。耶稣对潜在门徒的呼召,总是具体并以行动为导向的:对撒该说,“快下来!今天我必住在你家里”;对少年官说,“去变卖你所有的,分给穷人”;对彼得说,“来跟从我!我要叫你得人如得鱼一样。”这些话语不仅仅是指引,更是对顺服的直接要求。

认识神的旨意最好的方式,就是热切渴望遵行它。当我们在日常小事上忠心,神便会显明更大的托付。德蕾莎修女最初只是单纯地回应“服务穷人中最穷者”的呼召,最终却发展出全球性的仁爱传教修女会。真实的信心必然带出行动,而持续的顺服则会印证我们的蒙召。

许多真门徒最大的恐惧,并非不愿意顺服,而是自觉不配。然而,神的呼召并非建立在人的完全之上,而是基于祂自己的信实。即便是问题重重的哥林多教会,保罗仍确信他们蒙召,因为他们愿意聆听并接受神的管教。蒙召的确据,不在于我们是否有完美的信心,而在于我们是否有开始的勇气——正如保罗所说:“我们因基督,所以在神面前才有这样的信心。并不是我们凭自己能承担什么事;我们所能承担的,乃是出于神。”(林后3:4-5)

呼召是普世性的,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愿意接受神的条件,并付诸行动。耶稣对前来求助的人常问:“你要我为你做什么?”“你愿意痊愈吗?”祂不仅询问,也要求他们采取行动:伸出你的手!只有当他们迈出顺服的第一步,神的大能才开始显明。

信仰的第一步,往往伴随着不确定和害怕。想象一个人站在悬崖边,眼前是一道鸿沟,而对岸是一片美丽的乐园。他听见神对他说:“跳过去。”但他犹豫了,因为他看不到通向对岸的路。然而,神早已为他预备了一座桥——那桥只有在他踏出信心的步伐时才会显现。

因此,顺服不是等待所有的疑虑消失,而是在不确定中依然踏步向前。当我们愿意迈出信心的一步,就会发现自己正行走在神的呼召之中。

呼召的多维见证

新约圣经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呼召见证,这些见证如同多个声部的合唱,共同构成神圣呼召的交响乐:

1、身份性呼召:“你们这蒙召属耶稣基督的人”(罗1:6)。这是最基本的呼召——被分别出来归属基督。早期教会信徒多为普通劳动者、奴隶、妇女,却被赋予尊贵身份。

2、团契性呼召:“你们原是被他所召,好与他儿子我们的主耶稣基督一同得份。”(林前1:9)。呼召不仅是个人的,更是进入神圣团契。我们在世上居住,却是天国的子民。

3、伦理性呼召:“既然蒙召,行事为人就当与蒙召的恩相称。”(弗4:1 )呼召要求相称的生活。约翰·卫斯理强调,“全世界都是我的教区”,但首先要在日常生活中活出圣洁,才能成为榜样。 

4、自由性呼召:“你们蒙召是要得自由。”(加5:13)。宗教改革时期,路德发现呼召不是束缚,而是释放人真实地活着。但自由不等于放纵,而是“不可将你们的自由当作放纵情欲的机会”。 

5、使命性呼召:“你们往普天下去,传福音给万民听。”(可16:15)十九世纪威廉·克里听到“你们要去”的呼召,成为现代宣教运动的先驱,他的名言是:“期待神做大事,尝试为神做大事。”我们不一定要去远方去宣教,只要有传福音的心志,哪里都有禾场。 

以上的呼召并非仅针对某些特别敬虔或才华横溢的人,而是指向所有愿意顺服神的人。这些呼召的共同特点是:都临到平凡人,都要求回应,都带来改变。基督徒不是天生的,而是被造就的。带着这些被呼召的身份,我们可以活出神赐给我们的呼召。

跨越恐惧的蒙召之路

对蒙召的恐惧常源于三方面:首先,能力不足的恐惧:摩西说“我是拙口笨舌的”,耶利米说“我是年幼的”。神却应许:“我与你同在。”十八世纪北美大觉醒运动中,怯懦的乔纳森·爱德华兹因顺服呼召而成为神重用器皿。其次,牺牲过大的恐惧:年轻传教士吉姆·艾略特殉道前写道:“舍弃无法保留的,得着永不丧失的,这样的人不算愚昧。”他的生命印证了一粒麦子的真理。第三,身份不配的恐惧:奥古斯丁年轻时放荡不羁,听到“拿起来读”的呼召后,成为教会史上最伟大的神学家。他后来忏悔录中的名言是:“你为自己造了我们,我们的心若不安息在你怀中,就永无安宁。”

在C.S.路易斯的《凯斯宾王子》中,小女孩露西在月光下寻见闪耀的狮王阿斯兰,其他兄妹却看不见。狮王说:“去唤醒他们。若他们不肯来,你必须独自跟随我。”唤醒四个年长疲倦的同伴,告诉他们难以置信的事,要求他们做不情愿的事——这实在可怕。“别多想,只管做。”露西想着,她照做了,最终众人跟随她见到阿斯兰时,既带着最战兢的欢喜,又怀着最欢喜的战兢。

对露西而言,相信才能看见。其他人起初看不见,因他们不愿意。历来如此:唯有信徒能听见那超越自我、超越时代思潮、穿越世人偏见与怀疑的呼召。

持续辨明呼召的操练

在这个充满喧嚣的世界中,神圣的呼召如同地球引力般持续牵引我们,归向那唯一的中心——神自己。在这中心,灵魂被祂全然吸引。当我们每天回应这呼召,生命便逐渐从轻浮走向庄重,从混乱走向秩序,从虚无走向充实。

蒙召的确据,并非源于某一次特殊的经历,而是展现在持续与主同行的生命轨迹中。信仰不是建立在眼见的基础上,而是在顺服中逐渐看得更清楚。当彼得在加利利海边听见耶稣呼召:“来跟从我,我要使你得人如得鱼。”(太 4:19),他立刻放下渔网,跟随耶稣。这是一个决定,也是一个旅程——一个充满塑造、跌倒、悔改与更新的过程。他曾三次否认主,却在五旬节成为大有能力的传道者。彼得的呼召并非一次性完成,而是不断经历神的塑造和恩典。

今天,神也在呼召你。无论你身处何地,无论你是刚信主,还是已信主多年,神的呼召仍然临到。关键在于,你是否愿意回应?愿我们都能像撒母耳一样,听见神的声音,并谦卑地回应:“主啊,请说,仆人敬听。”(撒上 3:10)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作者系安徽籍传道人。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

版权声明

本网站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或微信(fuyinshibao2006)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 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擅自转载本网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网站、刊物和个人所提供的信息和服务内容,因本网不拥有其版权,如需转载,必须与相应提供方直接联系获得合法授权。 违反上述声明擅自使用福音时报以上内容的,福音时报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