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国东部萨克森州的易北河畔,坐落着一座小城托尔高。她因着宗教改革以及二战著名事件,而在世界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托尔高在十世纪时建立,与德累斯顿一样,都是易北河上的主要城市。1517年,为了反对罗马教堂兜售赎罪券以及纠正某些教义的争议,马丁路德在维滕堡张贴了《九十五条论纲》,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路德的改教思想,很快就得到托尔高等城市的支持。1526年5月2日,黑森伯爵菲利普一世和萨克森选帝侯约翰·弗里德里希一世一起在托尔高举行会议,结成托尔高联盟,旨在对抗查理五世与罗马教宗对路德宗的反对。托尔高联盟也成为五年后施马尔卡尔登联的基础,为新教路德宗建立打造了坚实基础。
马丁·路德也与托尔高结下来深厚情缘,他不仅在此活动,其亲密的战友梅兰希通就曾与他在这座城商讨宗教改革问题,并制定了《托尔高条款》。而马丁·路德的贤内助波拉晚年都生活在托尔高,并最终在此安息。不少历史学家认为,没有波拉帮助路德操持家务,管理家产,他也无法全身心投入到宗教改革运动中。
而在1760年的七年战争中,普鲁士与奥地利于是年11月3日,在托尔高举行了一场大战。虽然普鲁士最终取得胜利,但却付出比奥军更大的代价。拿破仑与克劳塞维茨等等军事家都评价战役中腓特烈大帝的指挥才能,他们观点存在差异,这也让托尔高战役成为后世争议较大的军事行动。
而现代人熟知托尔高,则是与二战末期,美军与苏军在此会师的事件分不开的。1945年春天,英美盟军与苏军从东西两线对纳粹德国进行了夹击,德国法西斯灭亡基本已成定局。是年4年,盟军跨越了莱茵河,向德国腹地深入。而苏军也基本完成了对柏林的合围,继续向西挺进。
4月25日,美国第一集团军69师的一个侦察队在易北河畔托尔高的一处被摧毁的桥头堡,发现前方有一支军队。对着他们开火,可侦察队的罗伯逊经过他们仔细观察,发现对方的旗帜、军服、装备与德军有着明显区别,于是就认定对方就是苏军,就向他们高喊“美国人”、“朋友”等词汇。
而对面的苏军乌克兰第一方面军的先头部队,也发现对岸不像是德军,于是停止了射击。此时罗伯逊也从德军战俘营找来一位苏联战俘,通过他的沟通双方彼此确认了身份。于是罗伯逊与安德烈耶夫两位军人在桥头堡会面,很快双方的官兵就拥抱在一起,彼此欢呼这来之不易的胜利。
第二天美苏双方举行了盛大的庆祝大会,双方官兵举行各种活动,并相互赠送礼物。这是美苏两大集团少有的欢快、温馨的场面。此后美苏军队纷纷到达易北河,完成了会师,彻底将纳粹德国占领。托尔高也因着这次易北河会师,而成为二战胜利的名场面。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厦门一名基督徒,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