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发牢骚和怨言

作者: 毋忠毅
来源:福音时报
2025-04-08 09:00:31
分享与播放

写这个题目,缘于有人说“教会对我伤害太大了”。不仅仅是“伤害”,还是“太大了”。这问题可就严重了,而老弟兄感觉这样的观点有失偏颇。

真的是那么严重、那么可怕吗?那我们的教会成了什么?教会真的会伤害信徒吗?肯定地说:教会不会。如果你感觉被伤害了,你可能是被教会里的人,而不是被教会伤害了。因为“ 教会是他的身体,是那充满万有者所充满的”。祂就是爱,怎么会“伤害”信徒?这个是非问题必须要说清楚。如果在教会里受到人的伤害,不要“赖”整个教会、不要怪全体会众。个别的人代表不了教会。总有那么少数人,他们的思维就是以自我为核心,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上看待这个世界,包括在主内的传道人、弟兄姊妹和教会,貌似信徒,实则名不符其实。他们有可能在教会伤害到其他同工,造成不良影响,但这不是教会所为,更不是我们信仰所容许的。

也有个别人,总认为自己是正确的,别人都不对,他们到教会好像就是挑毛病来的;总认为别人包括教会的牧者、同工,都对不起他。牢骚满腹、怨气冲天,有的时候还“理直气壮”、大言不惭在教会、在网络公开发牢骚,说自己在教会“受伤害了”、“受委屈了”,“要退出教会了”,等等。他们的言行举止中透着一股负能量,生活中,仿佛整个世界都在与他们为敌。在他们的眼中,似乎所有人都欠了他们一份情,甚至连教会也成了他们发泄不满的对象,动辄就对教会“吐槽”,甚至抛出“板砖”。然而,教会真的有“伤害”过他们吗?教会又何时“对不起”过他们呢?这些无端的怨言究竟从何而来呢?好像他们的头上就笼罩着一股牢骚蔓延的“乌云”,走到哪里那“乌云”都伴随着他们在移动,稍有不如意就开始“口吐莲花”、暴风骤雨。

那些对教会不满、发牢骚的人,有的是有点“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的“自怜”之人。他们在自怜之中的时候却从来不愿承认自己也是一个以负能量带给别人伤害的人,而只记得或者只愿意承认自己是一个被伤害的人。自怜的人只心心念念别人对自己的亏负和伤害,却从来不愿意想起和面对自己对他人的亏负和伤害,也不愿意想起和面对自己对至高者的得罪和亏欠。他们的心往往倾向于加重自己内心的痛苦感,以此来数算别人的罪,加重对别人,包括教会的定罪。

也可能教会一些组织看来是好的,另一些则使我们感到不舒服,因为他们声称要我们顺服,我们若不按他们所说的去做,就不能成为“忠诚的好信徒”。他们心胸很狭隘,这样的教会组织是有的。但首先我们要记住,我们的教会是很大的教会。从历史上看,教会在最兴旺发达的时期,对人们的祈祷、思维、实践信仰和成圣的各种方式,总是持包容的态度。

如果仅因为某些人和事我们感觉到委屈、受伤害了,或看上去有些不得体,还不能说它是坏事。在适当的信仰范围内,若不尊重和包容这些实际存在的差异,教会就会停滞不前。

有的人有病了,内心焦虑,可以理解。信主的人有病了也是正常,生老病死嘛。对于生病的肢体,别人不能论断是“犯罪”或者什么其他的引起的,这是错误的。但是作为信徒,该看病就去看病。教会不是医院,牧师不是医生。信徒有病不要抱怨教会和牧师。有病就去找医生治疗,那也是上帝赐福的。你放弃了祂给你治疗的机会,企图让教会和牧师给你如何,那是你自己的问题。还记得经上说的吧?耶稣听见,就说:“康健的人用不着医生,有病的人才用得着。”

教会是什么?教会,基督教的基本组织。该教认为是全体在世的和已故的基督徒的总体。源出于希腊文ekklesia,意为“聚会”,在古代希腊城邦中主要指城邦公民的立法性议事聚会。《旧约》七十子译本用以指崇拜雅赫维的以色列民族集体,即全体蒙上帝宣召,承受应许的“会众”。在《新约》中指信仰耶稣基督的信众团体。它既被用以指全体基督徒的团契,又可指某一地方的基督徒会众。随着基督教的发展和社会地位的提高,教会体制化倾向日益明显。早期公教会则以“独一、神圣、大公、使徒所传”这四个特性定义教会。现在一般所说的“教会”则含义广泛,既可指基督教某派的整个组织,如基督教新教教会、天主教会、东正教会等,也可指某一国家、某一地区或某一教堂全体基督徒的组织,如英国教会、耶路撒冷教会、某某教堂的教会等。(丁光训、金鲁贤主编:《基督教大辞典》第302页)

圣经里面告诉我们:教会是“神的教会”,教会是主的圣教会,基督“又将万有服在他的脚下,使他为教会作万有之首。教会是他的身体,是那充满万有者所充满的。”教会也是众多信徒共同组成的大家庭。难道这里的每一个信徒都对不起你吗?如果真是这样,那么问题的根源或许并不在他人身上,而是在你自己。是你对不起主,对不起这个大家庭。正如圣经中所说:“活人因自己的罪受罚,为何发怨言呢?”与其将责任推卸给他人,不如先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态度。

在抱怨教会、传道人“对不起”自己的时候,不妨反过来问问自己:你为传福音又做了些什么呢?有多少位弟兄姊妹是经过你的引导才走进教会,成为虔诚的信徒的?你又为教会的发展、为传道人的工作、为弟兄姊妹的成长付出了多少努力呢?这些问题或许能让你的内心得到一些触动。

从生活的教训中,我们会发现了一个关于人性的可怕真相:那些最容易自怜,觉得自己委屈被亏待的人往往是最自我,且常常伤害他人、误解他人的那些人。我们的教会,尽管承载着神圣的使命,却并非完美无缺。毕竟,教会是由人组成的,而人,生而有限,难免会犯错。有时候,我们可能会在教会中发现一些问题,甚至是一些严重的错误。然而,这并不令人意外。在新约圣经中,使徒保罗写给哥林多教会的书信,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他并没有因为教会的问题而放弃它,而是以满腔的爱心和耐心,帮助教会在基督的爱中不断克服自身的不足,走向成长与完善。不是抱怨、不是发牢骚、不是刻意的“曝光”,更不是拿着“放大镜”来挑剔教会和同工的毛病、缺点。

正因为如此,教会就需要紧紧依靠主耶稣基督,将他作为我们的元首,正是因为教会本身并不完美。它需要在基督里不断地被管教、被塑造、被更新、被完善。正如一艘航行在大海中的船只,需要有一个好的舵手才能避开暗礁、纠正航线,抵达彼岸。基督就是我们伟大的舵手,“ 夜里四更天,耶稣在海面上走,往门徒那里去”。基督在海面行走,为教会这艘“航船”引领方向,保障我们在信仰的旅程中扬帆远航。

我们的圣教会,特别是中国的教会是立足于圣经,高举圣经权威、重视圣经解释,强调中国基督教会的宗教性质,致力于继承和发展基督宗教的传统,特别是基督新教的传统,尊重普世基督教会的共同信仰、带领信众爱国爱教、荣神益人的教会。这是主流,这是中国基督教的大方向。

我们不能否认有的教会存在一些问题,即使有的个别教会存在问题,我们也不能以偏概全、全盘否定,并因此而背离它,转而对它横加指责。因为教会是我们信仰的家园,是我们心灵的归宿。它就像一艘在风雨中航行的船,虽然可能会漏水,但我们需要做的不是弃船而去,而是拿起工具,齐心协力地修补它,应该“建立大卫倒塌的帐幕,堵住其中的破口”把那破坏的建立起来,重新修造,教会中的每一个人,都是我们的弟兄姊妹,我们应当以爱相待,共同面对教会中的困难与挑战。

我们常常会听到一些信徒对教会发牢骚、发泄不满。然而,这样的行为不仅于事无补,反而会伤害到教会的团结与和谐。它会“伤神”,因为教会是神的家,是我们共同侍奉神的地方;也会伤人,伤害那些在教会中辛勤付出的牧者和弟兄姊妹们。相反,我们应该像对待自己的家一样对待教会,用爱心去呵护它,用耐心去包容它。

教会就像一幢房子,当它的玻璃脏了,我们不应该选择将它打碎,而是要拿起抹布,小心翼翼地将它擦干净。因为这扇玻璃,是教会这幢房子的一部分,是我们共同信仰的见证。通过擦拭玻璃,我们不仅清理了污渍,更是在维护教会的纯洁与美好。

“神爱世人”,这是我们熟知的圣经金句之一。作为信徒,我们应当深刻地领悟这句话的内涵,并将其付诸实践。爱主是我们信仰的核心,而爱教会、爱弟兄姊妹、爱牧者则是爱主的具体体现。教会是我们共同的家,是我们信仰的港湾。在这个家中,我们彼此扶持,共同成长,向着基督的样式不断迈进。

教会可能是有的地方对信徒关照的、爱护的不够,这个也可以理解。要知道有的大教会信徒有数万人,也有几千人的,牧者不可能对每个人都了解、都知道,都关怀到。加之如果信徒要不在小组里,那你就是等于脱离教会了,难免教会对你照顾、关怀不到。实际上我们的教会,包括传道人和服侍的同工同道,无时无刻不在想着那些需要关怀和帮助的信徒,他们无论冬夏、寒暑往来,都在奔波当中,特别是乡镇教会的同工们,他们为此付出了很多、很多。所以就不能妄议论断说教会“对不起”有的信徒。你在教会服侍过吗?你去过那山区、困难的地方去探访过需要帮助的信徒吗?你知道那些在经济上比较困难的教会,每年拿出有限的资金,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信徒的时候,付出了多少?我知道有的教会的负责人和同工半年多不要工资,只为了帮扶。他们也是有家有业、有血有肉的人哪,他们的家老人需要赡养、孩子需要抚养,自己要吃穿用的呀。如果你没有经历过这些、没有见到或听到这些无数奉献的见证,就不要在那站在所谓的道德高度来论断教会。

如果你没有亲身经历过凌晨天未亮就要去为那已经归天家的肢体料理后事,包括安抚家人、为逝者穿衣服、跑殡仪馆等等,他们是义务的;你如果没有去患病的肢体家里为他们打扫卫生、端屎端尿,甚至是几十天在家里衣不解带地护理他们,那里有伤口散发的恶臭、有病肢体的呻吟;如果你没有经历过在北方冰天雪地里农村的路上、需要翻阅几道山岭,踏着积雪去探访老弟兄、老姊妹的话;如果你没有真正做到除了应纳的十分之一以外,还要拿出自己有限的工资去买东西慰问那些需要帮助的肢体的爱心;如果你没有经历过服侍几十位弟兄姊妹的小教会、每个月1000多元的工资都开不出来,还要往里“倒贴”,而毫无怨言的话......那你就没有资格在键盘上敲出说教会没有爱心,也不要在书斋里告诉教会应该怎么做。人往往会犯眼高手低的毛病、也会犯以偏概全的毛病。请不要把眼睛盯在教会中个别人的做法。请看教会中那些忠心服侍主、服侍弟兄姊妹和那些爱主的肢体的甘心乐意的奉献。怎么做,教会的牧长和同工比你知道,因为他们已经一直在这样做,而你只是一个不全面看待教会的旁观者、甚至是只说不做的“口头信徒”而已。

谁要武断发牢骚说教会没有爱心或者教会做得不好,那就让他到教会的追思班、常年凌晨五点开始的晨祷组、任劳任怨的卫生组、风雨无阻的探访组去服侍一段时间,或许他就知道教会有没有爱心了。

让我们以一颗感恩的心,去看待教会的不完美;以一颗包容的心,去接纳教会中的每一个人;以一颗火热的心,去爱我们的教会。因为教会是我们信仰的根基,是我们灵魂的寄托。愿我们都能在基督的爱中,共同守护我们的教会,使教会更加复兴。

人啊,要学会有自知之明,要懂得知足喜乐、要懂得感恩、谢恩。不要总是沉浸在抱怨和牢骚之中,因为“牢骚太盛防肠断”。我们在旧约当中会看到以色列这个民族,一直就是在抱怨、埋怨和悖逆当中走过来的,以色列人对旷野的艰难生活多次发怨言、发牢骚,抱怨摩西和亚伦,甚至抱怨耶和华父神,以至于父神愤怒的说:“以色列家却在旷野悖逆我,不顺从我的律例,厌弃我的典章(人若遵行,就必因此活着),大大干犯我的安息日。我就说,要在旷野将我的忿怒倾在他们身上,灭绝他们。”(以西结书20章13节)其结果就是多次被上帝管教、击打,甚至是降灾击杀。

牢骚满腹是一种长期的负面情绪积累,会对我们的心理健康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这种情绪会导致信徒陷入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使他们难以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信仰带来的力量与安慰。假如一个信徒总是对生活中的事情抱怨不已,时间久了,可能会患上抑郁症,失去对生活的信心和希望。从生理角度来看,长期的牢骚太盛会引发一系列的身体疾病。研究表明,长期的焦虑、愤怒等负面情绪会导致人体免疫力下降,增加患病的风险,如心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所以说,信徒牢骚满腹不仅会影响自己的心理健康,还会对身体健康造成损害,违背了宗教所倡导的关爱自己、珍惜生命的理念,会让自己陷入消极的情绪之中,影响自己的身心健康,如果违背上帝的旨意,还会受到惩罚。

牢骚太盛防肠断,牢骚太盛也会给我们的信仰抹黑。牢骚满腹的人往往容易陷入消极情绪中,对周围的一切都持批判和不满的态度。这种情绪会不断积累和放大,使他们看待问题时更加片面和偏激,难以保持理性和客观。当一个信徒牢骚满腹时,会让周围的人对我们的信仰产生质疑,认为信主并没有给信徒带来真正的内心平静和力量,谁愿意和一个负能量、牢骚满腹的人相处?人们会离这样的人远远的。如果没有亲身经历过,道听途说也跟风说教会“缺少爱”等等,并且也人云亦云跟着散布教会的负面消息、指责牧者和同工,也会玷污教会的声誉,削弱基督教信仰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和影响力,不利于福音的传播和发展。

老弟兄我在看到有的教会出现问题的时候,也是痛心疾首手的,但是我总要用一句话安慰自己:我们要面向神,不面向人。与其抱怨环境的不公、发牢骚,不如积极地去改变自己、做好自己,自己手洁心清,然后去为教会、为他人贡献自己的力量。况且,我们有的时候感觉委屈,其实不一定就是我们正确。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这个充满爱与希望的大家庭中,找到真正的快乐与满足,才能让自己的心灵得到真正的安宁。

牢骚太盛防肠断,坚定信仰主相伴。
       荣神益人爱教会,常常感恩向前看。

(本文作者为福音时报特约撰稿人)

版权声明

本网站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或微信(fuyinshibao2006)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 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擅自转载本网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网站、刊物和个人所提供的信息和服务内容,因本网不拥有其版权,如需转载,必须与相应提供方直接联系获得合法授权。 违反上述声明擅自使用福音时报以上内容的,福音时报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