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 | 走出至亲分离的哀伤,我们能做些什么?

作者: 张尧
来源:福音时报
2025-04-11 15:12:20
分享与播放

4月9日晚,哀伤辅导主题讲座《医治分离哀伤:跨越时空的爱与连结》在线上举行,主讲人结合个人的服侍经验,围绕丧亲家属如何走出哀伤,与逝去亲友建立连结进行了分享。

当晚讲座中,主讲人首先点明了哀伤辅导之中核心主旨:“即便肉体分离,但只要是彼此之间有爱的关系的连接,内心拥有真实的盼望,那么我们与逝者至亲就永远不会分开。”而简而言之可以总结为“有爱不会分离,无爱才是永别”。


走出“自责”谎言——爱是转化的钥匙 

随后,主持人围绕“丧亲家属面对身处终末期苦痛之中的至亲如何走出内心的遗憾与亏欠”的问题向主讲人进行了询问,主讲人则借牧养中遇到的两个实际案例指出了丧亲家属哀伤的一大内因——将至亲的离世归结为自己的一时疏忽或是未尽心的服侍,进而产生自我亏欠,在叠加哀伤之后形成更大的内心伤痛。

对此,主讲人指出,亏欠的根源并非是出于真正的过错或是对后果的惧怕,而是出于亲人彼此之间深切的爱。因着对于至亲有着真实的爱意,会产生许多对于未竟的爱意传递的惋惜与痛悔,而这也就是许多子女即便内心明知无用,却也依旧愿意用尽各样医疗或照护手段以延缓临终至亲的生命。

所以,他对观众解释表示,走出哀伤痛苦的第一步就是要正确认识自责的根源,其并不是真正出于人为的过错,而是出于爱的深切连结。而这份爱,正是转化哀伤的钥匙。

接着,主讲人举了一个真实的辅导案例进行了说明:

一位母亲经历了丧夫之痛,她终日沉浸在对于性格温和的丈夫的缅怀之中,每天以泪洗面,难以走出创伤痛苦,尤其是每当怀念起自己对于身体抱恙的丈夫严格控制饮食时,就会被自责感所捆绑,认为自己所作所为是错的,后悔当时应当给予丈夫更多宽容与自由。所以她始终走不出自责与自我定罪的深渊。

而她的哀伤行为也影响到了处于少年阶段的孩子,孩子在长期哀伤氛围的影响下产生了无意识的躯体化症状,即陷入深度抑郁之中。

面对这对母子,主讲人先是从跟孩子的交流中得知了母亲的真实状态,又在与母亲的对谈当中找到了问题的根源——自责。由此,他开始围绕自责的成因进行了剖析与阐释。

他劝勉这位母亲,在先夫生前,她对于丈夫的管教都是出于担心丈夫的身体健康恶化,而这些管教的背后是妻子对于丈夫的关心以及对于丈夫离开自己的深切忧虑。而归根结底来看,这一切的出发点都是妻子对于丈夫深切的爱,这份爱不会害人,反而能够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让彼此的心走的更近。

而当这位丧夫的母亲扭转过对于自责的误解时,她的罪责感得到了极大释放。

紧接着,主讲人进一步安慰她,在丈夫生前,她与丈夫的爱意是超越了语言交流的范畴,达到了彼此心灵足以相通的层面。而就生命本身而言,这份心灵相通也是能够跨越肉体、跨越生死的真实相通。因此,即便丈夫与妻子已经天人两隔,但是只要心灵依旧相通,那么关系就从来不曾断绝。

指出这一主旨之后,主讲人引导这位母亲当场用心灵与已经逝去的丈夫进行了一次心灵对话,表达了自己的歉意与不舍,而在倾诉完之后,母亲在泪水之中得着了真正的释放。


提醒与劝勉

而在这一案例之后,主讲人结合自己的侍奉经验,对广大从事哀伤辅导的侍奉者提出了几个提醒——

第一,哀伤辅导的核心在于“疏”不在于“堵”,需要藉着查找哀伤根源,解开哀伤心结的方式,释放丧亲家属的伤痛,而不是通过诸如“节哀”等所谓话语来压抑其伤痛情绪。

很多对于哀伤辅导不了解的人,常常会用一种弱同理心的立场来对丧亲进行安慰和劝勉,但是这很大程度上依旧包含着深深的自义,即用自己认为好,认为对的方式来进行所谓的“安慰”,面对沉浸在自责之中的丧亲,首先需要明白的是,在他人的世界当中去为他人着想,而这样的辅导往往会起到事倍功半的果效。

第二,在哀伤辅导中,既要强调释放哀伤,但更要注重用正向引导的方式去缓解哀伤。

主讲人结合辅导案例表示,在陪伴哀伤家属时,会鼓励引导其用泪水宣泄哀痛,但并不会任由其自己独自埋头痛哭,而是常常会鼓励其与自己保持眼神的交流,并辅以安慰的举动来提供接纳与聆听的环境。

因为对于经历至亲逝去的家属来说,若是只是埋头独自痛哭时,其只会不断甚至越来越深地沉浸在撕心裂肺的哀痛场景之中,进而把自己带入更悲惨的状态。而这样的放任性的痛哭不仅无法缓解哀伤,反而可能会激化其情绪,甚至做出更过激的举动。

因此,在丧亲家属哭泣时,作为辅导者应当及时用言语或行为将爱输入进去,帮助其意识思绪停留在辅导的现场,而非是悲惨的回忆之中。这样能够帮助丧亲家属拥有得着安慰的基础。


用心灵建立起跨越生死的桥梁

接着,主持人又提出了第二个问题,即丧亲家属如何才能与逝去的至亲继续建立起连结。

对此,主讲人指出,在亲密关系的交流之中,身体表达着思想,而思想表达着情感。因此可以说,生命之间的关系相交实际也就是情感的相交与流动,而再深究下去,实则就是爱的关系。

因此,在丧亲辅导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就是——关系连接是超乎肉体连接的。当至亲之间在爱的关系之中没有断绝,在心灵保持相通时,那么我们可以说肉身的隔绝也不能成为拦阻。

在主讲人的哀伤辅导过程中,他经常会通过引导鼓励丧亲用心灵相通的方法与逝去的亲人对话,用内心涌流出的真切的爱建立起跨越生死的联通桥梁。

在之后的交流之中,主持人与主讲人共同提出,哀伤实则是一个与所爱的人或事物不断告别的过程,当我们能够以一个健康的姿态告别时,我们会迎来一个新的开始,反之,若我们无法正确的告别时,我们可能会失去本该拥有的未来。

同时,他也鼓励劝勉大家,哀伤辅导并不是只有生命走向末期才能探讨的话题,当我们能够越早的认识哀伤与生命课程,那么我们能够以更加健康的心态去认识生命、面对分离,同时,也能够收获到真正超越时空的爱的能力与连接的能力。

版权声明

本网站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或微信(fuyinshibao2006)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 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擅自转载本网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网站、刊物和个人所提供的信息和服务内容,因本网不拥有其版权,如需转载,必须与相应提供方直接联系获得合法授权。 违反上述声明擅自使用福音时报以上内容的,福音时报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