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让我办一场梦幻的“历史人物晚宴”,我想邀请毕德生、巴刻、圣女贞德、特蕾莎修女,还有C.S.路易斯。他们一定是最迷人的宾客,我会抓住机会追问他们的故事,讨教人生的智慧,请他们推荐书单,甚至问他们:如果生命可以重来,会不会做出不一样的选择?我们会共享美食,看烛光渐渐低垂,而那一夜,或许也会成为每个人心中无法复制的一晚。
那么,你会邀请谁?或者说,你平时又在邀请谁?在所有文化里,一顿饭从不仅仅是进食,它也是人际边界的标记,划出了亲疏与接纳的层次。谁能坐上这张餐桌,往往取决于衣着、谈吐、守时这类无形的标准。这些不成文的规则维系着某种秩序,却也让人群在经济、年龄或文化的区隔中彼此分离。
正因如此,耶稣与税吏、撒都该人、孩童、长者、祭司,甚至妓女同桌吃饭,才显得那样颠覆。
一种新的秩序
主耶稣在用行动宣告一种新的秩序——属于上帝之国的秩序——在那里,大的要服侍小的,小的要被请到王的身边受尊荣。在主耶稣一个极具挑战的比喻里,耶稣把天国比作一场王子婚宴,受邀的不是名流显贵,而是街头巷尾的“闲杂人等”,那些被勉强拉来的普通人。这种接纳,远超出当时宗教领袖的容忍范围。
我不禁想问:今天的世界,又有多大不同?圣经中所说的“款待”,远不止是和气味相投的人聚会。它可能意味着打开家门,也打开心门,去迎接那些与我们完全不同的人——那些不懂礼节、索取多于付出、不知回报、甚至不会感恩的人。
这样的款待,会逼近我们舒适的边缘,让我们看见自己的有限与脆弱,也意识到:我们需要神和他人的帮助,才能持续以恩典去给予。困难,不意味着我们可以不做。耶稣吩咐所有跟随他的人:“天天背起自己的十字架。”(路9:23)
所以,每当我们想以“太麻烦、太耗时、太花钱”为由拒绝一位客人时,也许该停下来,想一想。教会成员一起吃饭、共享资源、同喜同悲,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使徒行传》记载,早期的信徒“都在一处,凡物公用”,包括财产和物品,并且天天聚集敬拜、祷告、用餐(徒2:44–47)。有人擅长谈论团契,却难以真正活出来,但不可否认的是,基督徒的生命离不开与其他信徒真实的相交。
接待耶稣自己
福音书清楚地指出,所有基督徒都被召去接待信徒与非信徒,甚至陌生人中有需要的人:被家暴父母带走的孩子、康复中的成瘾者、刚出狱的囚犯。不是每个人都能把外国移民接进家里,但每个人都可以寻找机会去做,作为基督的身体整体,我们可以一起向每一个需要被接纳的人伸出手。而当我们如此行,一个奇妙的事实是:我们正是在接待耶稣自己:“我饿了,你们给我吃;渴了,你们给我喝;我作客旅,你们留我住;我赤身露体,你们给我穿;我病了,你们看顾我;我在监里,你们来看我……我实在告诉你们,这些事你们既做在我这弟兄中一个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了。”(太25:35-36, 40)
外面有许多人之所以还不是基督徒,往往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是局外人。神想要建立的群体,不是先按信仰或行为筛选人,而是接纳所有人,每个人都同样是按祂形象所造,也都被祂所爱。祂无条件地接纳了我们,把饶恕与爱倾倒给我们,我们也没有权利少给别人一点。
人生的一个悖论是:最难的事,往往也最有回报。想想攀登高山、分娩、练一首复杂的乐曲,过程都充满艰辛,却也带来深厚的意义。向那些让我们不安、害怕或无力面对的人伸出欢迎的手,说实话,确实不容易。但这,也可能成为无可比拟的祝福之源。
疫情封控期间,一位姐妹邀请一位朋友来家里同住了半年。那位朋友有严重而复杂的心理问题,长期独处对她可能是致命的。有时,她的存在会逼着姐妹面对自己内心的自私;有时,姐妹只想捂住耳朵、逃离她的痛苦,因为光是倾听,就已令她心碎。
但更多时候,是这位被邀请的朋友给了这个家更多。她带来拼图和手工,陪姐妹的女儿一起做,烤出惊艳的蛋糕,从早到晚用温柔慷慨的话语鼓励姐妹。自她搬走后,全家人都很想念她。
如果我们觉得这只是一个“听起来挺感人”的故事,却不确定自己能否做到,不妨做个小试验:求神让你想起一个也许正需要知道“自己并不孤单、未被遗忘”的人,然后,看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靠着无限的神做有限的服侍
我们也需要认识到,没有一个人能满足世界上所有的需要。我认识一位朋友,她专注服侍那些有问题的青少年,这令人敬佩。但即便她精力充沛、丈夫全力支持,她也承认,自己在应对抑郁蔓延、青年失业等问题上能力有限。作为教会,我们应当,也能够关注并行动,覆盖这些及更多的需要。我们是神的子民,是被救赎的群体,一个身体,而不是各自为政的小团体。神能给出无限的欢迎,但个人不行,我们无法满足所有的需要,因为只有神是无限的,而我们是有限的,我们每天的时间是有限的,所以我们要靠着神做这些有限的服侍,而不是无限的服侍。
圣经虽然挑战我们拓展“家庭”的定义,但也尊重并肯定婚姻与养育的价值。当夫妻愿意敞开家门接待,他们是很好的搭档。但如果不记得时常转身面对彼此,建立亲密关系,可能疏忽与孤独感就会潜入。我们最亲密的关系,常被误以为最不需要滋养,事实却恰恰相反。
接待固然很好,但是疏忽家人的需要就会带来破口。在极度好客、慷慨的基督徒家庭里,孩子有时可能成为“附带伤害”。我有一位在牧师家庭长大的朋友,他的房间一次次被腾出来接待短期或长期访客,而当他重新拿回房间时,常发现东西被移动、损坏甚至丢失。在一个充实而热情的家庭中成长,本可以是丰富而积极的经历,不一定带来创伤,但我们确实需要至少同等,甚至更多地关注孩子的需求,而不是把他人的需要凌驾于孩子的需要之上。
总而言之,跟随耶稣,无疑意味着越过自己的舒适区伸出双手。我们的宾客名单会很长,也很杂乱,不只有亲友,还包括陌生人、怪人,甚至无神论者。而正是在接待那些最不可能的客人时,我们会在他们中间,遇见基督。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安徽籍传道人。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