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基督徒需要警惕“爱的失败”

作者: 恩歌
来源:福音时报
2025-05-23 09:10:01
分享与播放
配图

《罗马书》第13章写道:“行事为人要端正,好像行在白昼。不可荒宴醉酒;不可好色邪荡;不可争竞嫉妒。”保罗说这些,不是为了让我们看看别人多败坏,而是提醒我们自己:这些罪,可能就藏在我们心里,藏在我们“看起来不错”的日常生活里,像地下的毒根,悄悄地把我们对神和对人的爱耗尽了。

保罗在《罗马书》中的劝诫,对今天的我们而言,不是遥不可及的道德高标,而是切中要害的日常诊断。醉酒狂欢、情欲放纵、争竞嫉妒——这些看似遥远的“大罪”,其实正以各种“接地气”的形式渗透在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里。那位刷短视频到凌晨的职场妈妈,那个沉迷手游逃避现实的大学生,那些在微信群里为神学观点争得面红耳赤却从未探访过病人的弟兄,都在经历着一种“爱的失败”。

那些看似无害的“小放纵”

当代基督徒面临的试探,往往不是明目张胆的罪恶,而是那些看似无害的“小放纵”。我们可能不会去参加什么狂欢派对,但每天晚上瘫在沙发上刷剧到深夜,第二天又抱怨没时间灵修,这何尝不是一种现代版的荒宴醉酒?这种温水煮青蛙式的信仰淡化,比一次性的跌倒更危险,因为它不易察觉,却能慢慢耗尽我们对神的爱和对人的关怀。

现在很多年轻信徒对网络上的神学辩论如数家珍,能分析各大名牧讲道的优缺点,却不知道隔壁座位的弟兄正面临失业危机。这种“精于评论,拙于爱”的现象,正是当代教会的一大症结。我们热衷于在虚拟空间里展现属灵见识,却在现实生活中对身边人的需要视而不见。耶稣说“这些事你们既做在我这弟兄中一个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了”,这句朴实无华的教导,戳中了我们这个时代的信仰痛点。

情欲的试探同样穿上了新外衣。虽然很多年轻人可能没有实际的淫乱行为,但手机里隐藏的色情内容、网络小说中的情色描写、追星文化中的性幻想,正在悄悄侵蚀许多年轻信徒的心灵。这些电子时代的眼目情欲,同样是把人工具化、把关系商品化的表现,与保罗所谴责的“邪荡”本质无异。

更隐蔽的是教会里的争竞嫉妒。我们常把属灵包装下的嫉妒美化为“为真理争战”。实际上,很多神学争论背后隐藏的是个人地位焦虑——不能容忍别人被高举,因为自己没有被看见。这种以真理之名行自我之实的现象,在社交媒体时代尤为突出,我们追求点赞和转发远胜过追求真实生命的改变。

这些“爱的失败”都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源于我们将自己交给了那些看似无伤大雅的小事,却不知不觉被这些小事主宰。就像一位每天下班后必须打两小时游戏才能“放松”的弟兄所说:我知道这样不好,但就是停不下来。游戏至少让我暂时忘记工作的压力。这种用替代品满足真实需要的模式,正是当代基督徒面临的试探之一。我看过不少弟兄姊妹,明明有做长老、执事的恩赐,却因为隐藏的情欲、懒惰的生活、争吵的性格被绊倒。他们没有跌在大罪上,而是一点一滴被掏空、被削弱。

重新学习爱

曾听一位姊妹分享她的服事方式,她不会讲道,也不懂音乐,但她发现教会里许多年轻妈妈和她一样,在育儿和工作的双重压力下几乎崩溃。于是她开始每周开放家庭,准备简单的茶点,创造一个让妈妈们可以喘息、分享、代祷的空间。这种看似微小的服事,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之前看过一个国外教会的见证,他们暂停周间晚上的查经聚会,改为“走出去”的服事。有的去探望独居老人,有的去关怀病患家庭,有的去帮助经济困难的弟兄姊妹做家务。起初有人担心这样会“不属灵”,但一段时间后,教会不仅没有萎缩,反而因着这种实实在在的相爱吸引了许多新人。

这些见证告诉我们,对抗“爱的失败”最有效的方法不是更高深的神学知识,而是更具体的爱的行动。我们常抱怨没时间服事,但服事不一定要在教会里。有意识地在公司里多关注那些被边缘化的同事,在电梯里主动与人交谈,发现别人的需要就记下来后续跟进。这些微小的行动让我们半死不活的信仰真正活起来。

开始这种生活不需要惊天动地的决心,而是一连串微小却坚定的选择:通勤路上为即将见面的同事代祷;午休时给一位久未联系的肢体发条问候;晚上少刷半小时视频,用这时间写一张鼓励卡给家人;周末聚会前主动询问几位弟兄姊妹的代祷事项并记录下来……这些看似琐碎的操练,正是信仰在平凡生活中的真实彰显。

很多时候,我们总在等待一个“更属灵”的自己出现才开始服事,但神却在呼唤现在的我们就开始行动——用我们现有的时间、现有的精力、现有的能力去爱现在身边的人。信仰实践的核心:不是等我们变得足够好才开始爱,而是在爱的行动中我们才真正变得像基督。

当保罗劝勉我们“行事为人要端正,好像行在白昼”,他不是在设立一个遥不可及的标准,而是在描述一种清醒、真实、整全的生活方式。对今天的中国基督徒而言,这种生活不是通过轰轰烈烈的宗教活动实现的,而是在每天的平凡选择中累积的:选择关掉手机专心听配偶说话;选择放下自己的日程去帮助有需要的邻居;选择在职场中诚实正直哪怕会吃亏;选择为伤害过自己的人祷告……这些看似微小的胜利,正是天国在我们中间拓展的实在证据。

说到底,信仰的实质不在于我们知道多少,而在于我们活出多少;不在于我们多么善于谈论爱,而在于我们多么恒久地实践爱。在这个信息过载而关系匮乏的时代,也许最革命的属灵行动就是放下手机,抬起头来,看见身边真实的人,并为他们付出真实的时间、关注和爱。

多年前下乡开培灵会,一位老仆人说,神不看我们有多少属灵知识,只看我们有多少属灵生命;不问我们听了多少道,只问我们行了多少爱。这句朴实的话语,道出了信仰最深刻的真理。在这个充斥着虚拟连接却缺乏真实相交的时代,重新学习爱——不是抽象地爱人类,而是具体地爱眼前的人——或许是我们这一代基督徒最迫切的属灵操练。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作者系安徽籍传道人。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

版权声明

本网站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或微信(fuyinshibao2006)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 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擅自转载本网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网站、刊物和个人所提供的信息和服务内容,因本网不拥有其版权,如需转载,必须与相应提供方直接联系获得合法授权。 违反上述声明擅自使用福音时报以上内容的,福音时报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