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庄严的钟声回荡在圣殿,身着洁白诗班袍的成员们缓步入场,管风琴奏响的圣乐拉开了传统礼拜的序幕。这种充满神圣感的敬拜形式,承载着悠久的教会传统。与此同时,另一种充满活力的敬拜形式也在兴起:青年聚会中,敬拜团手持现代乐器,会众随着投影歌词举手赞美,整个空间洋溢着蓬勃的活力。
面对这两种风格迥异的敬拜方式,牧者们常常思考:哪种更适合自己的教会?“牧者关怀”网站(Pastor Care)在《关于如何转变:从传统教会到当代教会》一文中给出了中肯的建议:两种形式本身并无高下之分。但当教会面临会众减少,或看到其他教会通过现代风格取得成效时,转型的议题便浮出水面。
对于考虑转型的教会,这篇文章指出融合或许是最佳选择。笔者也曾亲历过这样的融合形式:上海一教会在传统流程的礼拜仪式结束后,加入20分钟由青年带领的现代敬拜;西南一地区的教会则以半小时的赞美敬拜替代传统教唱环节,接着回归传统礼拜流程。这种融合既保留了传统的庄严,又注入了现代的活力。
在考虑选择哪种风格的礼拜形式时,作者在文章中给出六点考量。
首先,要明确共同目标。无论是传统还是现代风格的敬拜,其共同目标都是为基督赢得灵魂。两组人都需要被提醒,教会的核心目的是传扬福音,而非音乐形式。
其次,要客观评估两种风格的价值。重要的是内容实质而非表面形式。教会需要考虑:能否将两种音乐和敬拜风格融合到一场礼拜中,还是需要考虑两个不同的礼拜?能否在差异中保持合一?
第三,领袖层必须达成共识。转型需要全体同工齐心协力,不能仅靠牧师独自承担。
第四,要考虑特殊活动需求。如果教会有合唱团,圣诞节、复活节等传统节日庆典可能更适合传统或混合风格。
第五,要保持开放调整的态度。若实践证明改变不合适,应及时调整,会众通常能够理解。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要将这一切交托祷告。教会的独特性在于遵循神的引导,而非盲目模仿他人。
某种程度上说,教堂的建筑风格与空间布局本身就在塑造着敬拜的形式。当教会在传统与现代仪式间寻求平衡时,正如文章作者所说“重要的是持守真道不偏离,因为神看重的从来不是教会是否受欢迎,而是能否持守真理、成为世界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