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稣基督是具有神人二性又真又活的上帝。鼓吹耶稣基督是神,而不是降在世间的人的“一性论”是异端;鼓吹耶稣基督拥有神人二性、但是有二个位格的观点也是异端。异端自古就有,现在依然存在。我们不可掉以轻心,要分辨清楚,持守真道,抵制异端。
问候亲爱的弟兄姊妹在基督里平安!之所以分享这个话题,是缘于最近在和主内肢体交流的时候有的信徒不承认耶稣基督有人性的一面,对于祂在客西马尼园受难之前的忧伤,甚至给我们的印象是“忧愁”、“惧怕”,他们不承认,而且强烈反对:耶稣是神,神怎么能有忧愁和惧怕呢?这里涉及到主耶稣基督的神人“二性”。有的异端否定耶稣基督“二性”、而主张“一性”,这是基督教信仰的原则问题,不是简单的灵修,也不是讨论神学,而是涉及到我们的信仰底线的大是大非。最近,督教全国两会“反邪匡正”培训及交流座谈会在天津召开,说明“反邪匡正”的重要性,所以在这里谈谈我对于主耶稣基督的神人二性和耶稣基督“一性”异端的看法。
耶稣与门徒来到一个名叫客西马尼的地方,这里位于橄榄山脚下,环境幽静。耶稣让大部分门徒留在原地,只带着彼得、雅各和约翰三人继续前行。此时,耶稣内心极为忧伤,甚至感到痛苦至极。他对三位门徒说:“我心里非常难过,几乎要被忧愁压垮。你们留在这里,和我一起警醒。”
随后,耶稣独自向前走了几步,俯伏在地,向天父祷告。他诚恳地祈求:“父啊,如果可能,求你让这苦难离开我。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而是照你的意思成就。”这显明了耶稣作为人子,面对即将到来的苦难,内心真实的挣扎与顺服。
这个基督教历史事件展现了耶稣在面临极大苦难时的真实人性,祂在十字架上说的七句话(又称“十架七言”),其中有托付母亲、呼喊离弃、受难之苦等,以及他对神完全的信靠与顺服。同时,也提醒信徒在面对困境时,要警醒祷告,依靠神的恩典胜过软弱,更是彰显了祂伟大而全备神人统一的二性。
主耶稣基督为何就忧愁起来,极其难过?甚至是几乎要死?因为祂道成肉身降在世间,祂是神也是人,祂在人性里,与我们是一样性情的人,有血有肉有感情。所以祂也会哭,也会忧伤难过。不过,主在此所忧伤难过的,并不是真的惧怕、怕死,而是怕因担罪而被父神离弃,所以我们感觉到主耶稣基督此时此刻是“惧怕”。主如此的呼喊表明,我们一切的环境遭遇,都是父神所量给的,祂决不致于无缘无故的恶待我们。“我们既然还在世上存活,就不可能没有任何惧怕,而是因为建立在基督之上的信心胜过了一切恐惧。”(加尔文圣经注释全集,路加福音注释第404页)
“对人类的心灵来说,沉思上帝却没有十字架和苦难是不可能的。”(马丁·路德)同样,在十字架苦难面前,往往有的时候也会产生“惧怕”,但是这种“惧怕”最终是要靠主得胜的。因为这种“惧怕”并非普通的恐惧,而是一种深刻的、面对死亡与神圣使命时的灵魂挣扎。希腊原文用了三种不同的非常强烈的词汇来表示“惧怕”:1.ἀδημονεῖν (adēmoneín);2.ἐκθαμβεῖσθαι (ekthambeísthai);3.λύπη (lýpē),而最贴切的希腊词应该是:ἀδημονεῖν + ἐκθαμβεῖσθαι + λύπη。
而主耶稣说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是完全顺从父的旨意,这是主耶稣得胜的秘诀。没有客西马尼园的顺服,就没有各各他十字架的献祭;顺服是在十字架之先的。真实十字架的经历,都是为着顺服神的旨意,而使自己的魂感到痛苦难过,还有些“惧怕”的。
主耶稣基督是完全的神,也是完全的人。这在正统基督教神学观点叫做“二性论派(Dyophysites)”,是早期基督教派别。为基督一性论派对大公教会的称呼。坚持正统信仰,主张基督位格具有两种性质,即人性和神性。公元451年卡尔西顿公会议(Council of Chalcedon)是基督教历史上第四次大公会议,也是基督论(关于基督神人二性的教义)定型的决定性事件。其通过的《卡尔西顿信经》(Chalcedonian Definition)为正统基督教奠定了至今遵循的基督论框架;公元533年君士坦丁堡公会议上战胜基督一性论派。(参见丁光训、金鲁贤主编:《基督教大辞典》第159页)作为人,耶稣基督拥有与我们一样的血肉之躯、情感结构和意志。人的感情丰富多彩,除了喜怒哀乐之外,还包括亲情、有情、爱情等,也包括恐惧。人有对未知的恐惧,人类天生对未知的事物感到害怕。比如小孩子第一次去黑暗的房间,会对黑暗中的未知环境产生恐惧,担心有怪物等危险的事物出现。成年人在面对新的工作领域或者陌生的城市环境时,也会因为不了解其中的规则、人际关系等而感到紧张和恐惧。人还有对危险的恐惧 ,就是当面临实际威胁时产生的恐惧情绪。如在遇到火灾、地震、疾病、死亡等,人们会本能地感到害怕,这是身体的自我保护机制在起作用,促使人们尽快逃离危险区域,以保障生命安全。我们的主耶稣祂会饥饿、口渴、疲倦、悲伤、愤怒、喜悦,总之吧,祂具有和我们一样的喜怒哀乐,当然也会经历极度的忧愁、恐惧和面对死亡的痛苦。否定耶稣的这些情感体验,就是否定祂真实的人性,削弱了祂与我们认同的能力。
“基督一性论(Monophysism;Monophysitism)”这个异端早在一千多年前已有之,简称“一性论”。源于希腊文monos phusis,意为“一个本性”。古代后期基督教神学基督论学说之一,主张耶稣基督的人性完全溶入神性,故只有一个本性。反对正统教派主张的基督神人两性虽互相联合,但仍继续互不混淆的并存之说。公元5世纪中叶,君士坦丁堡附近隐修院长优迪克和亚历山大宗主教狄奥斯克鲁斯倡导此说,于451年被卡尔西顿公会议定为异端。继续信仰此说的科普特教会、叙利亚正教会、亚美尼亚教会等,遂与当时的君士坦丁堡教会分裂而独立至今。(丁光训、金鲁贤主编《基督教大辞典》第280页)
否定耶稣基督的神人并存的“一性论”异端,时至今日还有人,包括有的传道人,不知不觉地在信奉,坚持耶稣是神,不会像人那样有“惧怕”等感情。
再详细地说一遍:如果我们偏执地认为耶稣基督是神,祂怎么会惧怕呢?那么我要提醒请注意:你已经有异端的倾向了,这不是老弟兄危言耸听,因为你这是在不知不觉中重蹈公元451年被定为异端的优提克斯派(混淆二性)的“基督一性论”(Monophysitism)异端观点。优提克斯派认为基督在道成肉身之后,其人性被神性完全吸收或掩盖,基督不再具有真实的人性。他们认为基督的人性被神性“吞没”,就如同一滴醋落入大海中而消失一样。基督是“一性”的吗?不是,基督是真神、祂也是人,基督具有完全的神性和完全的人性,二者在一位格中共存,这是毋庸置疑的。
作为基督徒,尤其是传道人,我们千万不可走到不承认主耶稣基督有人性一面的极端,这会滑到异端里,因为这样就彻底否认了主耶稣基督是上帝的独生子,因圣灵感孕,由童贞女马利亚所生,降在人间,道成肉身,担当我们的罪,祂是爱我们永远不改变、有着丰富感情的真神上帝。那祂有“惧怕”就是正常的了。从基督教信仰的角度来看,耶稣在十字架上的经历是一个深刻的议题,说实在的,这个题目比较大,而且比较深刻。涉及到祂完全的神性与完全的人性。为什么会谈到这个题目?因为在我们的弟兄姊妹包括在一些传道人当中,都是在不知不觉地强调主耶稣基督在十字架上没有惧怕,否定了他的人的特性,也完全不了解圣经中所昭示的耶稣的人神合一,只强调了祂的神性,而忽略了他的人性。而且是非常固执地认为就是这样。神性与人性在基督的“一个位格”(Hypostasis)中结合,行动不可分割,属性互不混淆。请注意:是一个位格,不是二个位格。异端有“二性二位说”,反对基督的二性合成一个统一的位格的说法,提出基督的二性具有神、人两个不同的位格的观点。这种学说由古代基督教神学家聂斯托利所提出。公元431年受到以弗所大公会议的指责,并被判为异端。
十字架前的“惧怕”,是人性真实的彰显,使我们看到了一个作为上帝的独生子降在我们中间,为我们流血、为我们流泪、为我们担忧,一个真实情感的、又真又活的主耶稣基督。关于耶稣是否在肉体上感到惧怕,老弟兄只能肤浅的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与各位分享,由于篇幅较长(一万一千余字),我们还是分为上下两篇,还请不吝赐教。
一、耶稣的人性:真实的恐惧与痛苦
圣经的记载明确显示耶稣在受难前经历了极大的痛苦与挣扎。例如,客西马尼园的祷告:耶稣就忧愁起来,极其难过”,甚至汗如血滴,并祈求父神“叫这杯离开我”。这显示祂作为真实的人,对肉体的苦难和死亡有自然的畏惧。
《公祷书》中有这样一段祷文:“因主的神圣道成肉身的奥秘,因主的圣诞和顺服律法;因主的受洗、禁食和受试探;因主心内的煎熬,身上的血汗;因主的十字架和苦痛;因主宝贵的死亡和埋葬;因主荣耀的复活和升天,因圣灵的降临,良善的主啊,拯救我们。”从中进一步证明了主的诞生、顺服、受试探、心内的煎熬,血汗和痛苦。这些都是主耶稣作为人的一面所有的感受。“属灵”的人可能会说:主怎么会内心煎熬?怎么会痛苦?就是这样的,这就是真实的主耶稣。
那耶稣的“惧怕”是什么?那是超越死亡的“惧怕”:耶稣多次预言自己的受难和复活,祂清楚知道自己将要经历什么,也知道死亡并非终点。因此,祂的“惧怕”并非源于对肉体消灭的未知或对生命终结的天然恐惧(虽然作为人,这种本能反应也存在)。
希伯来书告诉我们:“基督在肉体的时候既大声哀哭,流泪祷告,恳求那能救他免死的主,就因他的虔诚蒙了应允。”他虽然为儿子,还是因所受的苦难学了顺从。他既得以完全,就为凡顺从他的人成了永远得救的根源”。“基督在肉体的时候”这表明祂的人性,内心有恐惧是真实的,但祂选择顺服神的旨意。
这表明肉体惧怕具有合理性,其实我们每个人在这一生当中遇到了环境、疾病、苦难、恐吓等时候,都会有惧怕的,我不相信有人会这一辈子都没惧怕过什么。作为完全的人,耶稣的恐惧是人性对痛苦和死亡的自然反应,而非罪性的软弱(因祂是无罪的)。我们是普通的人,但是我们也是圣徒,我们有的时候在惧怕之后靠着祷告、靠着上帝的看顾、保守,也会靠主得胜的,是吧?
二、耶稣的神性:超越“惧怕”的顺服
尽管耶稣在肉体上感到“惧怕”,但祂的神性使祂能够完全胜过这种恐惧,因为祂是圣子。祂的祷告“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表明祂以神的旨意为至高。
耶稣强调祂有权柄舍命,也有权柄取回来,说明祂的受难是主动的牺牲,而非被动的绝望。
正因祂是为我们受苦的人子,我们能坦然倾诉软弱;正因祂是永恒的神,我们能信靠祂十架救赎的大能。这二性的平衡,是基督教信仰的根基,也是信徒在苦难中得安慰的保证,这是恩典。
三、神学平衡:无罪的恐惧与完全的爱
有人坚定地说,在十字架前主耶稣基督没有惧怕。这话若从“神性超越一切被造界的软弱”而言,确有其真理的一面——因祂是永恒的道,是创造万有的主,罪恶与死亡本不能辖制祂。但这并非真理的全貌,因为当我们翻开福音书,会看见更丰满的属灵事实:主耶稣在走向十字架的路上,确曾显露出人性深处的“惧怕”,而这“惧怕”恰恰彰显了祂道成肉身的奥秘与救赎的大能。
作为完全的人,耶稣的肉体对酷刑和死亡有自然的恐惧:“基督在肉体的时候既大声哀哭,流泪祷告,恳求那能救他免死的主,就因他的虔诚蒙了应允。这是人性被造时对生命保全的本能(无罪的惧怕)。
此外还有背负罪孽的灵性重压,祂的“惧怕”不仅因肉体痛苦,更因“成为罪”与父神隔绝的深渊;祂的“惧怕”最终被对父神的爱和对人类的救赎之爱超越,“ 人为朋友舍命,人的爱心没有比这个大的”。
因此,承认主耶稣在十字架前的 “惧怕”,绝非否定祂的神性,反而是更真实地看见祂道成肉身的奥秘——祂既是完全的神,也是完全的人,祂是我们在父神上帝之间的伟大的中保。祂的 “惧怕” 是人性对罪恶代价与肉身痛苦的正当反应,却在这反应中始终持守着对父神的绝对信靠。这 “惧怕” 如同折射阳光的棱镜,让我们看见祂人性的真实、神性的荣耀,以及那 因爱我们,就按着自己的旨意所预备的,叫我们得称为神的儿女的救赎大能。
四、从客西马尼园的哀痛与被捕看主耶稣的人性中的“惧怕”
耶稣和门徒离开最后晚餐的楼房,过了汲沦溪来到橄榄山。他在橄榄树丛中停留下来祷告,把八个门徒留在附近的地方,自己带着彼得,雅各和约翰儆醒祷告。如路德所说“从他安慰过的门徒寻求安慰”,因为他心灵非常孤单与悲哀。马可说祂“ 就惊恐起来,极其难过”,“惊恐”不就是惧怕吗?这也反映诗篇42篇5节、43篇5节所说“我的心哪,你为何忧闷?为何在我里面烦躁?”的心情。他说:“我的心难过得都要碎了,你们在这里儆醒”(新英译本)。耶稣惊恐难过的原因是什么?先知说:“因我百姓的损伤,我也受了损伤:我哀痛,惊惶将我抓住”。是否耶稣此时再一次为了他整个民族的悲剧和将来的覆灭而心痛欲碎,还是他感到一切罪恶势力向他作出最后的打击?(骆振芳著:《认识新约》)“惊惶”、“哀痛”、“忧闷”、“烦躁”、“心难过得都要碎了”等等,都是主耶稣人性的一面,不同程度的反映了祂内心的“惧怕”,当然这种惧怕,不是祂有罪,而是祂在为世人的罪所担忧;这不是祂怕死亡,而是祂在完成父神交给的大使命、宣告战胜死亡之前的神人合一的思考,这种思考是超越人的思考。
主耶稣在十字架上有著名的十字架七言,“这七句话显示耶稣完全的神性和人性,他经受真实的折磨和苦难表达对罪人的爱,以及对母亲和门徒的关心,直到正在进行完成神父赋予的为人类赎罪的神圣使命。”(赵敦华:《圣经历史哲学》第100页)
好,我们今天所分享的就到这里,以马内利!
(本文作者为福音时报特约撰稿人,未完待续。)
参考文献:
1.《基督教大辞典》
2.《圣经事典》
3.《新约问题总释》
4.《查经专题》
5.《圣经通识》
6.《原文解经》
7.《圣经语汇词典》
8.《公祷书》
9.《基督生平》
10.《波利卡普致腓立比人书》
11.《基督教词典》等。
(本文作者为福音时报特约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