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饶恕伤你最深的人吗?——观《不赦之罪》

作者: 恩歌
来源:福音时报
2025-08-18 13:49:40
分享与播放
剧照

6月5日上映的《不赦之罪》,是一部罕见直面信仰议题的港产片,它不端心灵鸡汤,不搞廉价和解,而是赤裸裸地把观众丢进一个令人窒息的信仰战场:当伤你最深的人出现在你眼前,你还讲得出口“我饶恕你”吗?

影片从牧者的生活展开。梁保罗牧师(黄秋生饰)在讲台上讲论“赦免仇敌”,为垂死之人施洗,为边缘群体伸出援手,还登上宗教杂志封面。但镜头一转,家庭的冰冷气氛扑面而来,他与妻子形同陌路,唯一的女儿三年前自杀,留下一个支离破碎的家。

最震撼的情节出现在阿乐这个角色登场之后。这个刚出狱、由教会安置的年轻人,带着一副木讷沉默的面孔,初看毫不起眼,却在剧情中引爆了最沉重的雷。他,正是三年前性侵梁牧师独生女晴晴的加害者。这个事实一经揭露,观众几乎本能地在心中敲响审判槌,把“十恶不赦”这四个字毫不犹豫地刻在他身上。影片丝毫不掩饰这份道德震惊,导演甚至故意延迟其他角色的反应时间,仿佛让每一个观众也成为那场无声审判的陪审团:这个人,还配得上被饶恕吗?

但影片真正的爆点,并非停留在这层罪行揭露上,而是后半段阿乐的自白。他坦承自己的罪行,语气并非推卸,却带着一种令人不安的诚实。他说出自己从小在家庭中缺席爱的成长史,在学校遭受长期霸凌和边缘化,年复一年地被同龄人侮辱、排斥,被权威无视,最终沦为一个愤怒却无力反抗的“透明人”。

更令人错愕的,是他对晴晴身份的揭示。在那场令人发指的性暴力事件中,晴晴不再只是受害者的符号。她曾是校园中被众星捧月、却也有意无意参与冷漠与排挤的“中心人物”。阿乐的“报复性强奸”,既是对她的控诉,也是对整个将他推入深渊的系统性暴力的反击。毫无疑问,他的行为无法辩护,但他所承载的那种被踩在脚下、永无翻身的愤怒,却令人不敢轻易下结论。影片并没有试图为他洗白。相反,它将观众拉进一道伦理的迷宫——当一个人做了不可饶恕的事,他的痛苦、他的过去,还能否被听见?在标签与判词之外,我们有没有勇气,凝视这一个“恶人”的人性残片?阿乐并不是一张黑白分明的脸谱,他是我们社会中千千万万个“被丢弃的人”的代表,他的存在就是对体面人群的一记耳光。他在忏悔时流下的眼泪,不是为了获得赦免的通行证,而是一种迟来的对自己人性残骸的凝视。

当信仰成为囚笼

电影英文名“Valley of the Shadow of Death”取自《诗篇》23篇:“我虽然行过死荫的幽谷,也不怕遭害,因为你与我同在。”整部片像是走进三个“幽谷”之人的灵魂:阿乐挣扎于悔改与无法赦免的边界;梁师母活在对女儿心理创伤视而不见、袖手旁观的愧疚中;而梁牧师,他最深的幽谷,不是面对罪犯的仇恨,而是对自己的自责:作为父亲,他冷漠、强硬、信仰至上,却忘了怜悯。他不愿意女儿堕胎,不容辩驳,他讲台上的“赦免”,在家庭中却一文不值。他不是没有信仰,而是让信仰变成了律法,变成了审判,最终连自己都无法从中逃脱。

晴晴在性侵之后最需要的,不是神学上的正确答案,而是一个能与她同行的父亲,是在她死荫幽谷中,肯为她承载希望的人。性创伤研究者朗伯格指出:“当我们经历极度悲伤时,常会本能地退回旧有的应对机制,哪怕那些方式正在吞噬我们自己,因为新的方式还撑不起这么沉重的痛。若此时仍被孤立、忽视,死亡就成了唯一看似合理的回应。你需要另一个声音提醒你:是的,这些失落是真实的,也确实沉重,但即使有人愿意与你一同背负这些悲伤,更要记得,还有另一位真正承担过这一切的那一位。”而晴晴正是在这样的孤岛中沉没。

影片中反复出现的十字架,有时是教堂的标志,有时是晴晴自杀前身后的背景,有时是压在阿乐背上的重物。它既象征救赎,也象征压迫。当晴晴站在教堂天台,与十字架同框,我们终于明白:对她而言,信仰不是庇护所,而是囚笼。

不再让仇恨吞噬我

电影中,节拍器的来回摆动也极具象征意义:童年时被强迫练琴的晴晴,被困在“完美”与“顺服”的节奏中无法呼吸。一切都在维持“属灵家庭”的完美表象,却无人真正听见孩子心中的呐喊。那个不断滴答的节拍,仿佛在说:这个家庭从未停下来倾听彼此,而是被宗教形式和规范一步步推向崩溃。影片最犀利之处,不是描述“罪人多可恶”,而是揭露“义人多虚伪”。我们习惯站在道德高地,扮演赦免者,却不愿面对自己那颗不肯饶恕的心。我们口口声声讲“爱仇敌”,却连家人都无法真正理解和接纳。

导演谭善扬在采访中提到:“写的时候,香港正值多愤怒及仇恨的时代,很想讲关于宽恕的难度。”因此,《不赦之罪》不是一部只关起门来谈宗教的电影,它所指向的,是一个社会共同体如何处理创伤、如何面对冲突与报复、如何重建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这部作品抛出的问题,不止属于教会,而是属于这个充满撕裂的世界。

当家庭、社会都无法提供安全感,人们到底该如何面对伤害,又该如何实践饶恕?对于从小在教会长大的导演而言,他并不否认饶恕的力量来自信仰。但他在这部作品中抛出的最大难题是:我们真的有能力去饶恕吗?真正的赦免,从来都不是因为对方“配得”,而是因为我们自己也曾被赦免。耶稣在十字架上说:“父啊,赦免他们。”这不是口号,而是流血流泪后的选择。真正的饶恕,不是“算了吧”,而是“我靠着那赦免我的主,不再让仇恨吞噬我”。

影片最后没有给“标准答案”。导演拒绝教科书式的收尾,他只留下一张疑问卷,放到我们每个人面前:如果你是受害者的父母,你能饶恕吗?如果你是阿乐,你还能相信自己配得被饶恕吗?这不仅是电影的问题,这是我们现实的问题,也是信仰的终极拷问。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作者系安徽籍传道人。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

版权声明

本网站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或微信(fuyinshibao2006)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 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擅自转载本网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网站、刊物和个人所提供的信息和服务内容,因本网不拥有其版权,如需转载,必须与相应提供方直接联系获得合法授权。 违反上述声明擅自使用福音时报以上内容的,福音时报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