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假期的周六,我偶然走进一场青年团契,深切体会到:义工服侍的素质,远不止于热情与忙碌,它更决定着事工能否真正触动人心。牧师的证道余音尚在耳畔,小组分享环节便在举牌同工温柔的指引中悄然开启。我跟随指引,步入了为新朋友准备的小组。
两位年轻姊妹负责带领,我们围坐一圈,话题围绕刚才的讲道展开。她们并未急于请人发言,而是先坦诚分享了自己的聆听所得,以真诚率先打开了交流之门。随后,才温和地邀请每个人介绍自己,分享来此的缘由与证道中的感悟。
适逢假期,小组中来了几位特别的访客:来自广东的三姐弟、一位偶然走进的姊妹,以及一个三口之家。新朋友的分享真诚纯朴,而服侍同工们的回应,更让我深刻看到,义工的素质——尤其是灵性层面的积淀,对团契氛围乃至每一位弟兄姊妹的心灵,有着何等重要的影响。
三姐弟中,个子高挑的弟弟刚开口便红了眼眶。他哽咽道,童年时奶奶曾带他去教会,长大后却渐行渐远,如今再次踏入教堂,奶奶的身影与往昔的记忆瞬间涌上心头。大姐的分享也如出一辙,言语间满是对奶奶的思念,未及说完,泪水也已滑落。即便三人都已各自成家,提及奶奶时,眼泪都掉了下来。
面对这样的分享,一位服侍的姊妹没有简单回应,她结合自身的信仰历程,给出了满带灵性力量的见证。她分享自己成长于基督徒家庭,高考后本想攻读经济,却在祷告中感受到神的引领,最终选择了医学。回首过往,她满心感恩:“如果当初读了经济,依现在的形势,恐怕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更不可能有像现在这样有时间来教会服侍。”她语气温和而坚定,接着说:“我们每个人在地上的年日都有限,该如何度过这一生,是至关重要的问题。”自然的将三姐弟对奶奶的思念,引到信仰这一核心议题上。
另一位新来姊妹的分享同样动人。她本打算去图书馆,路过时却被教堂传来的赞美歌声吸引,不自觉走了进来。分享时她眼泛泪光:“过去十几年,我一直以教会为家,也在诗班服侍。后来因为工作来到这座陌生城市,已经很久没有这样亲近神了。今天听到赞美诗,心里一下子就被触动了。”服侍同工静静倾听她的故事,待她分享完毕,轻声回应道:“欢迎你以后常来。”简单的话语里,满是理解与接纳。
最后分享的三口之家,父亲坦诚地说,以往对基督教的印象多半是负面的,但这次团契经历让他感受到一种积极、明亮的气息,与他过去的想象全然不同。
在这个过程中,这位父亲的女儿和另外两位新朋友都提到他们近期在了解传统文化,此时,服侍同工并未流露丝毫陌生,反而结合信仰,对经典中的智慧与价值给予了恰如其分的阐释,回应条理清晰,观点中肯,既显明了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也巧妙地将其与信仰融会贯通,令在场的人心生信服。
这场青年团契的经历让我意识到,教会义工的素质绝非小事。他们的素质,能让简单的接待化为滋润人心的活水,让平凡的交流成为点燃信心的火花。他们的素质,直接关乎教会的温度与高度——有温度的教会,吸引人走进;有高度的教会,能改变人生命。而达成这两者,都需要一群怀揣悲悯、活出见证并有真理装备的义工同路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