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岁来到中国的英国传教士柏格理,1915年,因为在贵州石门坎地区护理受伤寒传染的苗族百姓时,不幸身亡。伯格理在民间所流传的《苗族救星》一书中被誉为民族英雄。他的献身精神引发了川、滇、黔苗族百姓大规模皈依基督教的现象。
自1807年,基督教马礼逊到中国至今的200多年间,很多陌生而异样的面孔不断出现在中国的茫茫山区与乡村,他们默默的来,默默的走,把生命与爱洒在了他们所热爱的这片土地上。我们或许不知他们来自何方,或许不知道他们的姓名,然而,在中国从封建蒙昧时代走向现代文明的历史进程中,他们留下了执著前行的足迹。
1904年,四个苗族猎人凭着偶尔听到的传言“一个叫耶稣的神正在寻找迷失在山野里的羔羊”,找到传教士的门前……1904冬天,柏格理,一位穿着苗族服装的英国基督教牧师来到当时只有十几户人家的石门坎,从此开始了苗疆史无前例的文化创举。
1904年,柏格理从苗族服装的图案里得到启发,用苗族图案和英文字母创制了一套简单易学的苗文,还用这套文字编印了《苗文基础》、《苗族原始读本》,还编译了苗文《圣经》,开设了双语教学,结束了苗族几千年没有母语文字的历史。这套苗文在民间被称为“老苗文”。这是伯格理创造的奇迹之一。为便于苗族人简便易学,伯格理将几部《福音》相继译成苗文并出版发行。“……没有人能够估量出《圣经》的光辉到底对苗族产生了多么巨大的影响。”(选自《石门坎与花苗》)
从1904年开始,伯格理和一些信徒们在石门坎创造了西南地区乃至中国的诸多第一:创造了苗族母语文字;创建了乌蒙山区第一所苗民小学;创建了威宁县第一所中学;在中国首倡和实践汉语、苗语双语教学;培养出苗族历史上第一位博士;创建西南地区第一个足球场;创建西南地区第一个游泳池;创办中国最早的麻风医院;创建中国第一所苗民医院;开中国近代男女同校、平等接受教育先河……百年前那些翻山越岭来到石门坎的学生,他们学习语文、数学、地理、音乐等知识,甚至还有英语,当然还有篮球、足球、游泳等体育课,比现在的课程,竟少不了多少。
石门坎学校在1904年后近40年的发展中,培养了超过4000名小学生、数百名初高中和中专生、30多名大学生、4位硕士和博士。在20世纪40年代前,处于生存极限边缘环境的石门坎一跃成为文化先锋,成为西南苗族最高文化区,被誉为“苗族文化复兴圣地”、“锡安圣地”。在当时很多外国人只知道中国有个石门坎,却不知道中国有个贵州省,写信时,地址一栏上常写着:中国石门坎,最后信件却总能送达。
1915年,可怕的伤寒病席卷了石门坎地区,当时教会学校许多学生染病,群众包括一些家长亲友都因害怕而外逃躲避,柏格理却坚守救护。不幸的是,他也感染上了沙门氏菌属伤寒,他的身体在一夜之间变成了朽木。他写于1915年7月5日的最后一则日记中说:“昨夜和今晨都在下暴雨。学校里的孩子们己经开始了他们的考试。” 9月16日,大限到来,他再也无力睁开双眼,他永远留在了石门坎,享年51岁。
那一天,云雾笼罩,寒气逼人。他亲爱的弟兄姐妹,用眼泪为他在九月的大地上点燃烛光。葬礼举行的那一天,苗族同胞闻讯从四面八方赶来,大约有1500人为他送行,到他去世的时候,当地的信徒己接近10000人,而且己经不再局限于苗族。苗族的首领说:“他是我们的,让我们来安葬他……,因为我们热爱他胜于爱我们的父辈”。新坟在石门坎的一座小山坡上,在那里,可以看到石门坎的全景。16个壮汉抬着他的棺椁,大家想要为他唱一首赞美诗,但极度的悲伤,早己让他们泣不成声。不少人在这座新坟前守候数日之久,有些人实在不愿意离去,彻夜不眠地在墓旁陪伴着他。很多人愿意在百年之后,埋在他的身边,他们说,在柏格理身边,他们才不会感到孤独。
本文信息均摘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