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了这样一件令人惊讶的事:某教会诗班的一位姊妹,竟然因赌博被警方抓走了。这位姊妹平日就有些赌钱的习惯,那次又在农村一户人家里参与赌博,被当场抓获。虽然涉及金额不大,但仍要被拘留和罚款。
事情发生后,教会另一位姊妹立刻找到负责人,想请他帮忙说情,争取早点放人——因为这位负责人和当地派出所相关人员很熟悉,是好朋友。她还说:“这也不荣耀主名,赶紧把她弄出来。”教会负责人则表示:“每个人必须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平日和她讲过很多次,她就是不听。现在她也得承担自己行为的后果,按照法律来。”那位请托的姊妹听后,觉得负责人有些冷酷无情,实在没有爱心,怎么能这样对待身边的弟兄姊妹呢?
那我们应当怎么看待这件事呢?教会负责人是不是真的没有爱心呢?
侍奉人更要严格要求自己
作为一名神的儿女,本应当严格要求自己;而作为一名参与诗班侍奉的人,就更应如此。诗班侍奉是教会敬拜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其中的弟兄姊妹不仅代表个人信仰,更承载着教会的属灵见证。他们在台前的每一个举动、每一次言语,都可能影响他人对信仰的认知。若在生活中不能持守圣洁、远离世俗的不良习气,反而陷入赌博等违背真理的行为中,不仅会损害自身的灵性生命,更会让教会的见证蒙羞,使神的名受亏损。
因此,参与侍奉的人当以更高的标准约束自己的言行,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活出信仰的见证,用生命荣耀神,让他人从自己的好行为中看见基督的样式。这并非是对侍奉者的苛责,而是对信仰纯真性的坚守,也是对神托付的忠心回应。只有当侍奉者首先在生命上成为榜样,他们所参与的侍奉才能真正蒙神悦纳,也才能对他人产生积极的属灵影响。
主的爱并不是没有原则
有些弟兄姊妹常将主的爱与公义混淆,认为既然主爱包容,便可以随意放纵自己的行为,甚至在明知故犯的情况下,仍以“主会赦免”为借口逃避责任。这种观点其实是对真理的误解。主的爱固然充满恩典与怜悯,但祂的公义也从未缺席。圣经中明确教导,人种的是什么,收的也是什么,每一个人都要为自己的选择承担后果。即便是蒙恩的儿女,若故意悖逆真理、践踏神的诫命,同样会面对神的管教。
这种管教并非出于苛刻,而是出于父亲对儿女的爱护,为的是引导人回归正路,保守人在真理中站立得稳。就像经上所记:“因为主所爱的,他必管教,又鞭打凡所收纳的儿子。”(来12:6)这管教正是主爱与公义的完美体现,既显明祂不愿一人沉沦的慈爱,也彰显祂不偏待人的公义准则。因此,我们当明白,真正认识主的爱,就当敬畏他的公义,在恩典中追求圣洁,以顺服的心回应祂的爱,而非用“爱”作为放纵的挡箭牌。
有改变后再参与侍奉
有人议论纷纷:这样的人还能继续参加教会的侍奉吗?这可不是小事,毕竟还被拘留了。
在教会的团契生活中,侍奉的根基是生命的见证与真理的持守。一个人的行为若明显偏离了圣经的教导,陷入了世俗的过犯,首先需要的不是急于回到侍奉的岗位,而是真诚地面对自己的问题,在神面前痛悔回转,经历生命的更新与改变。
圣经教导我们,“人若自洁,脱离卑贱的事,就必作贵重的器皿,成为圣洁,合乎主用,预备行各样的善事。”(提后2:21)这意味着,侍奉者的生命必须先被神的真理洁净、被圣灵更新,才能在侍奉中荣耀神的名,也才能给弟兄姐妹带来积极的影响。如果一个人在生命上尚未有真实的改变,仍带着未悔改的过犯参与侍奉,不仅可能使自己陷入更深的试探,也可能让教会的见证受损,甚至绊倒其他软弱的肢体。
对于这位姊妹,不妨先劝她暂缓侍奉,鼓励她专心面对并解决生命中的问题,待生命得以重建和更新后,再考虑回归侍奉。教会应当本着爱心与真理,引导这样的人先在神面前安静等候,接受牧者的劝勉和弟兄姐妹的代祷,在生命的根基上重建。当他们的生命确实结出悔改的果子,重新在真理中站立稳当,并且能够以成熟的生命见证神的恩典时,才有资格回到侍奉的行列中。这并非是对人的弃绝,而是对神的敬畏,对侍奉的认真,更是对灵魂的负责。
教会要有爱,但这不代表没有原则,更不等于纵容和放纵。真正的爱心应当与真理相连,既要以温柔的心肠接纳那些在生命中跌倒的肢体,也要以坚定的态度帮助他们正视问题、寻求改变。如果因为所谓的“爱”而对明显不合真理的行为视而不见,甚至默许其继续存在于侍奉中,看似是宽容,实则是对神的不敬畏。
这种没有原则的“爱”,不仅无法让对方真正认识到自己的过犯,反而可能让其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终偏离真理的正道。教会的原则不是出于人的苛刻,而是源于神的话语,是为了让每一个蒙召侍奉的人都能在真理的光中行走,以纯净的心灵和圣洁的生命荣耀神,也让教会的侍奉能够建立在稳固的根基上,真正成为彰显神荣耀的见证。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江苏一基层教会义工。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