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伯利亚是个怎样的地方?

作者: 鼓浪隐士
来源:福音时报
2025-10-09 13:45:07
分享与播放
西伯利亚地图

在欧亚大陆的东北部,有一块广袤无垠、气候寒冷的土地——西伯利亚。它西起乌拉尔山脉,东至杰日尼奥夫角,北临北冰洋,西南抵哈萨克斯坦中北部山地,南至蒙古国、外兴安岭,面积约1322万平方千米。

早在新石器时代,这片土地就有人类活动的轨迹。学术界一般认为,现在美洲印第安人的祖先就是先来到西伯利亚,再从这里穿过白令海峡而进入美洲大陆的。而在人类的中古时期,我们熟悉的匈奴、鲜卑、突厥、蒙古、女真等等北方民族都曾涉足此地。而西伯利亚名字的由来,也有鲜卑、鞑靼、锡伯等等说法,可见这些民族在此的影响力。 

13世纪时,蒙古人在欧亚大陆上驰骋,建立空前的大帝国,拔都建立的1240年建立金帐汗国(钦察汗国),就把西伯利亚南部的草原地带纳入统治。而忽必烈建立的元朝,在西伯利亚东部建立岭北行省,此地曾经也是中原朝廷的一部分。

而西伯利亚连为一个整体,乃是源于16到17世纪俄罗斯的扩张。1579年,哥萨克首领叶尔马克率领800多名武装冒险者,翻越乌拉尔山脉,他们先击败了当地最强大的西伯利亚汗国。此后哥萨克不断东进,到了17世纪中叶已经进入远东地区。在与中国清朝签订《尼布楚条约》后,沙皇基本将整个西伯利亚纳入俄罗斯的版图。

19世纪至20世纪,西伯利亚既是犯人的流放之地,也是俄国发展的资源宝库。19世纪中叶,俄国废除农奴制后,大量农民涌入西伯利亚开垦土地,南部的鄂木斯克、新西伯利亚逐渐成为农业与工业中心。同时,西伯利亚大铁路的修建(将这片土地与俄国欧洲部分紧密连接。包括原属我国的海参崴等城市迅速崛起,成为俄国通往太平洋的门户。当然,西伯利亚也承载了俄国知识分子、革命者的黑暗记忆、十二月党人、红色革命者以及无数反对沙皇统治的人士被流放到这里,成为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死屋。

苏联时期,西伯利亚成为其战略大后方,在这里兴建了大型钢铁厂、水电站与军工企业。尤其是二战期间,大量欧洲地区的工厂迁至西伯利亚,在促进当地发展的同时,也有力支援了反西斯战争。

如今的西伯利亚,仍是俄罗斯的资源宝库,它拥有俄罗斯70%的石油储量、80%的天然气储量与90%的煤炭储量,是俄罗斯向欧洲、中国输送能源的核心枢纽。 

现在西伯利亚的人们普遍为基督徒,早在俄罗斯扩张的时候。东正教传教士随着探索者前来,他们在原住民当中建立教堂、学校。到了18世纪时,绝大多数的雅库特人、布里亚特人、楚科奇人等当地居民都放弃了原始的萨满教,而成为东正教徒。如今教堂建筑也是西伯利亚一道雄伟、靓丽的风景线。

延伸阅读:《极北之地:西伯利亚史诗》

本书作者埃里克·奥斯利曾多次前往西伯利亚,亲自用脚步丈量那些他笔下的章节,让我们真切地看到在16至20世纪末几百年的时间里,西伯利亚如何从无人问津到举重若轻。这里有奇迹也有苦难,有英雄也有恶棍,他们共同塑造了这片土地,谱写出这部悲怆但又恢弘的极地史诗。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厦门一名基督徒,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

版权声明

本网站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或微信(fuyinshibao2006)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 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擅自转载本网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网站、刊物和个人所提供的信息和服务内容,因本网不拥有其版权,如需转载,必须与相应提供方直接联系获得合法授权。 违反上述声明擅自使用福音时报以上内容的,福音时报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