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徒保罗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来比喻基督徒与基督之间的关系,什么比喻呢?就是把信徒比喻为基督的身子,身子与头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身子需要头上的大脑进行指挥与控制;否则毫无意义。
同样,身子上也有好些肢体,这些肢体想有协调的动作,做出有意义的事情,也需要通过大脑的指挥,以及相互配合好,各肢体发挥出相应的功用才行,才能做成事;若是哪个肢体罢工了,那么受到牵连不仅是单个肢体,乃是全部。
从地方教会而言,其实整个教会的信徒就是一个身子,一同连接于耶稣基督;也就说,这个身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缺少了任何一个肢体,哪怕是一个不起眼的肢体都会受到亏损,只有让他们尽都发挥应有的功用、不受限制才行。
然而,现实的教会中却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并非每个肢体都发挥了应有的功用,乃是有很多的肢体被隐藏了。为什么呢?原因之一,是出自于肢体本身,因为即便是教会迫切需要,但本身不愿意,也没有办法。
此外,还有一个不容忽略的原因,那就是随着国内人口的大流动,一些教会开始涌入大量外来信徒。这些信徒有些是来之后信主,有些是来之前就已信主;而且,有些更是在在当地买了房,入了户,扎了根,如同亚伯拉罕一样,举家都迁往当地。可是,即便如此,他们还是面临一个问题,那就是在教会中仍被看为外地信徒,客气一点的,也是被看为新某地人,如新温州人、新无锡人等等。称呼的不同,其实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在教会中的地位不同。
就如一间教会。这间教会登记的本地信徒人数可观,但参加聚会的本地信徒却少的可怜;虽然主日聚会有一百多人参加,可以坐满大部分凳子,但百分之八十以上是外地信徒,这些信徒主要来自于安徽、河南、苏北等省。
然而,即便是本地信徒很少,但却占据了主要的服侍岗位,如各服侍部门的负责人员、核心服侍人员,以及堂委成员等,皆是由本地信徒组成。那外地信徒呢?他们也是肢体中的一员,也应当尽上服侍的本分。
有没有服侍呢?有,主要集中于卫生打扫、后勤接待等服侍;随着服侍人员减少,外地信徒也可加入诗班,成为其中一员,登台服侍。其实,卫生打扫、后勤接待等也都是服侍,但若仅限于此,便可能会“困住”某些肢体。
再说一间教会。这间教会基础雄厚,有着百多年历史,传承了数代,不少信徒是N代信徒;所以,本地信徒很多,服侍人员相对充足。同时,他们也重视福音;而且,传福音不用出门,因为他们周围就有不少外地人。
如此一来,这间教会内部就形成了两个“团契”,一个是本地信徒团契,另一个是外地信徒团契。两者之间之所以一分为二,无法融合,在于语言不通,因为他们虽然有多场主日聚会,但皆是本地方言,外地人听不懂,融不进去。
怎么办呢?后来晚上在副堂开了国语班,就是用普通话聚会,里面有一个外地服侍人员,主要是为讲道人员端茶送水,至于其他的服侍,如讲道、教诗、领唱、弹琴等,皆是由本地服侍人员完成。
在此要说明的一点是,以上虽然仅提到了两间教会,却代表着一定地区的教会,好像在当地已经形成了一种习惯、默契,没觉得有什么问题、有什么障碍。但对于外地人来说呢?聚会倒是有,服侍似乎也有,但仅限于某些方面;更有些情况,就是外地信徒只管聚会就可以了,因为服侍都准备好了,只要来聚会就可以了,好像尚存在于传福音阶段,服侍的事压根没有想到,不在教会计划内。
之所以存在于这种情况,当事教会也会有自己的说法,比如外地信徒流动大、外地信徒尚存在于成长的阶段、语言不通;以及约定俗成已经很多年了,思想古板了,想与时俱进,很多人抵触,顺应形势怕会生乱等等。
但是,从外地信徒角度来说呢?尤其是那些已经定居、扎根的信徒。他们所面临的处境,好像就如同已经生活在了当地,为当地做贡献,但距离市民化的待遇却尚差一步,如子女入学、就业、职业培训等,往往无法享受真正的市民化待遇。
其实,不少外地信徒在当地教会也是面临着类似的处境,明明是教会中的一份子,明明在当地教会聚会、在当地教会奉献,但一些肢体功用的发挥上却受到限制、甚至被排除在外,这就造成了一种现状,那就是身子虽然在教会,但肢体却无法安放,功用发挥不出来。
由此看来,一些涌入大量外地信徒的教会,可能还有一个功课需要做,就是外地信徒涌入之后,还需要安放好他们的肢体,让这些肢体的恩赐有落脚之地,尽情发挥才更好,如此一来,对教会也是祝福,因为百节各按其职,整个身体就更健壮了。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江苏一名传道人。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