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牧者分享:优势与挑战并存的深圳教会(一)

来源:福音时报
2011-07-22 06:40:33
分享与播放

深圳市,又称为“鹏城”,位于中国南方珠江三角洲东岸,是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自改革开放以来,从一个边陲小镇,发展成为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新兴现代化城市,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深圳速度”。这所城市的发展情况,也决定了深圳基督教的特色。近日,福音时报采访深圳基督教两会主席、基督教深圳堂蔡博生牧师。蔡牧师介绍深圳教会的整体情况以及其独有的特点。

宛若挪亚方舟的深圳堂

深圳堂,深圳第一间恢复崇拜重新开放的教堂。因其外观宛若圣经中所记挪亚时代的方舟,安静地停泊在梅林花果山边,有方舟堂、梅林堂之美称。深圳堂原位于罗湖区,创建于1898年,其宗派背景为礼贤会。1949年,重建新堂,地址设于和平路22号。文革期间,教堂被其它单位占用,教牧人员回家务农,教会被迫停止了一切活动。宗教自由政策得以落实,1983年在政府宗教部门的关心和帮助下收回和平路教产。1984年5月27日始得复堂并重新恢复聚会,成为深圳第一间恢复崇拜重新开放的教堂。

新堂于2002年建成,建筑面积共8265平方米,主体建筑高28米,十字架高达70米,工程总造价(含装修)共人民币2900多万。主堂和副堂一次性可容纳2000多人的聚会。

目前,深圳教会注册堂点共有27处。平均每一年,增加一个堂会。从1984年至今,信徒人数从70人增长到6万(官方登记)。11位牧师,28位传道人。

信徒特点:年轻化、知识化

据蔡牧师介绍,参加聚会的大部分是年轻人。以深圳堂为例,早堂参加崇拜,70%、80%为年长者,午堂70%、80%为年轻人;晚上几乎都是年轻人、中年人。

“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是信徒比较明显特征,整体文化素质高。从信徒结构上看,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大专、大学),占40、50%;10%精英人物(专业人才);教育工作者、医生,成功企业家,也占有一定的比例。”

蔡牧师说:“每一年,约有2500人受洗。按着这样的趋势,每年要建一个教堂才能满足。年轻人,面对的压力比较大,于是不少人选择来到教堂寻找情感依托,释放压力。就深圳堂来说,每周接近100人第一次到教堂参加礼拜,而全深圳教会则每周至少有500人左右第一次到教堂。”

“大多数信徒,停留信仰初步的了解、满足情感需要、减轻压力。有的人为了能够稳定的工作、美满的婚姻、出国深造而接触基督信仰。也有部分信徒,特别是义工队伍,信仰的基础比较扎实。整体上,信徒结构是多元化的。”

针对信徒特点,教会进行系列培训,初信栽培、生命成长班、门徒培训等6个层面。如何解决信徒实际面对的困难,教牧同工还需要进行深层牧养。

针对深圳教会的现状,蔡牧师曾发表一篇文章,《从深圳教会的牧养看后现代城市教会牧养之走势》。“合法堂点与私设家庭聚会点形成反差”、“教牧队伍与信徒人数比例形成反差”、“教牧同工素质与信徒素质形成反差”,文中首先介绍了深圳教会与这所城市的极大反差;接着,反思了城市教会牧养工作总体滞后的原因;针对这些情况,蔡牧师分析未来城市教会牧养的趋势。福音时报同工就文中提出的几种现象做出了提问。

深圳牧者分享:优势与挑战并存的深圳教会(二)

版权声明

本网站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或微信(fuyinshibao2006)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 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擅自转载本网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网站、刊物和个人所提供的信息和服务内容,因本网不拥有其版权,如需转载,必须与相应提供方直接联系获得合法授权。 违反上述声明擅自使用福音时报以上内容的,福音时报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