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年轻的城市,在深圳这个面积327.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到目前为止已经拥有一千三百多万人口,其中常住人口不到两百万,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移民 城市”。这座现代、美丽城市的背后,其福音工作是怎样的一种情况呢?深圳市基督教两会蔡博生牧师接受福音时报同工采访,分享了优势与挑战并存的深圳教会。
针对深圳教会的现状,蔡牧师曾发表一篇文章,《从深圳教会的牧养看后现代城市教会牧养之走势》。“合法堂点与私设家庭聚会点形成反差”、“教牧队伍与信徒人数比例形成反差”、“教牧同工素质与信徒素质形成反差”,文中首先介绍了深圳教会与这所城市的极大反差;接着,反思了城市教会牧养工作总体滞后的原因;针对这些情况,蔡牧师分析未来城市教会牧养的趋势。福音时报同工就文中提出的几种现象做出了提问。
(一)“崇拜活动有团契化的危险”,传统教会将往何处,成为深思的问题
蔡牧师提到“团契生活将更强于主日崇拜礼仪,崇拜活动有团契化的危险”。面对这种情况,传统教会将往何处,成为关注的问题。
这种现象与信徒在大教会中找不到归属感密不可分。有信徒说,在教堂聚会5、6年,没能认识到一两名信徒。大多数人参加礼拜后,匆匆忙忙地离开。而在团契中,几十个人相聚,关系更加密切,团契活动也多样化。这正符合了信徒渴望过“家”的生活。
“新一代的传道人和信徒有些淡化传统礼拜仪式。”在蔡牧师看来,团契的赞美队因其吸引年轻人,被带入主日崇拜,冲淡了主日的崇拜仪式。而作为诗班是敬拜赞美的重要部分则受到削弱。基督教的精髓,崇拜的礼仪在城市教会看起来显得单调。
面对此种情况,蔡牧师认为:“信徒渴望情感及精神层面的满足,惟有通过上帝才能满足。这也是城市教会面临的挑战。礼仪和神学,这和信徒的信仰根基有关。未来是否有些东西,需要调整和回归,是值得教会领袖去深思的。”
团契内部关系密切,团契之间却有你我之分,沟通不够,各自形成独立群体。针对此种情况,牧者需要更多帮助联结义工,引导信徒互相关心。同时,教牧同工之间也需要加强沟通和联系,这会成为信徒的榜样。
蔡牧师说:“最主要的是如何牧养他们。在有限的人员,牧养的压力是很大的。如何凝聚资源,做重要的工作,需要领袖型人物。”蔡牧师提出“化整为零”的方法。在城市中,有较多的堂点和聚会点,合理分配给合适的同工负责可以让教会丰富多彩,也将会防止教会走向极端极权化。蔡牧师分享了他目前负责三个堂点的情况。他根据堂点的地理位置、信徒的特点,分别做出了定位。例如,白石洲是服务型教会,信徒经济条件比较好,可以发动他们帮助周边的人;沙头角属于管理型教会,有较多企业家参与,管理很规范,可以成为管理的模范;香蜜湖,地处商业中心,良好的环境,可以办成培训型教会;每个堂点独具特色,满足了不同信徒的需求。还有一点很重要的,就是让更多的义工更有机会更具体地参与教会的服侍。
城市教会的可塑性很强,不过面临的挑战也多。蔡牧师说:“最大的问题是城市教会在牧养工作跟进力度不够,管理相对松散。例如,义工的权利范围不明确,而传道人往往成为多面人。在城市教会,往往出现‘超人’、‘数码’牧师。一个牧者或传道人担任多种角色,负责多个堂点、团契的工作。”
“在港澳地区,一个200、300人的教会,就有3位牧师,5名传道,牧养很细致,也很专业。”蔡牧师说,“传道人要自我解放,让义工更多的参与。同时,如何凝聚管理层和技术层的人才也是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
(二)平信徒和义工培训将成为教会牧养的中心工作
蔡牧师还提到另外一种现象,“信徒的生命造就将优于福音宣传,平信徒和义工培训将成为教会牧养的中心工作。”牧者应如何引导信徒委身、又应从哪些方面着手培训呢?
蔡牧师说,在城市教会,一般不需要很费力去传福音,他们很容易信耶稣。信徒的生命造就,才是最紧迫的,需要优先考虑。如果只是传,不牧养,信徒的素质会受影响。蔡牧师说,“深圳教会的信徒具有较高的素质,我们计划开办培训中心,建立起像起初,具有宣教功能的耶路撒冷教会。训练好信徒,使他们从城市教会走出,到广大禾场做工。”(感谢主,深圳市基督教培训中心已于今年5月28日正式成立)
一般城市信徒在物质层面上,基本上比较容易得到满足。牧者可以引导他们,把自己有限的生命,用来侍奉神,定睛于属灵的天国事业上。在使徒时代,吕底亚、多加,这些富有的人,他们愿意把所有的一切献上给神。蔡牧师说,“我们不是偶然的存在。我们被带到这所城市当中,是有神的目的和美意。在这时代背景,我们要看到神给与的托付。”
“根据功能性、年龄结构、从事的工作,教会对愿意参与服侍的信徒进行系列培训。从整体上,主要是从圣经的角度,坚固他们的信仰根基。”
福音时报记者特别问到,年轻的信徒,面临着择业和侍奉时,会有争战,如何帮助他们呢?蔡牧师说,“争战是正常的,这也是很实在的问题。我们会鼓励信徒安顿好个人的生活和工作,再从事教会服侍。在教会中,也有部分信徒,肯于放下自己的时间,热情侍奉。甚至有个别姊妹,放下家庭事务,积极侍奉。我认为,信徒不仅要做祭司尽天职,也应在家庭、工作上尽本责。从总体上看,教会的弟兄姊妹,都乐意顺从主的呼召、愿意委身,尊重牧者。”
(三)教会需要建立起系统来满足弟兄姐妹参与服侍的需要
蔡牧师也提到,信徒参与教会侍奉的热情很高,可是教会缺乏侍奉系统。针对此种现象,蔡牧师说,“信徒参与的程度确实很高。目前,教会确实没有一个很好的系统来满足弟兄姊妹参与服侍的需要。”
针对此种情况,蔡牧师做了分析。“首先,教牧同工需要提高自我意识,解放思想,带着开放的心,接受信徒的不同观念,接纳具有不同恩赐和才干的信徒参与侍奉。另外,教会需要加紧义工(组长)培训。虽然现在每个团契各自有培训,可是,大教会常常缺乏资源整合,整体显得零散。”
“城市教会的信徒结构比较丰富、复杂,教会可以根据信徒的年龄、特点、恩赐,帮助他们找准位置,也让信徒有归属感。同时,教会多多给与义工提供培训的机会,肯定信徒的侍奉;做好跟进工作,使得组长能够切实关心到每位信徒,形成良性循环。”蔡牧师,认为每年应该要有适当的时间,让团契、义工队伍、教牧同工互相交流,这样避免出现各自为政的局面。
蔡牧师说,目前深圳教会缺乏成型的系统:各个团契有自己培训和教材;选定同工,也按不同的标准:每个团契内部或按照年龄、功能运作;团契之间的互动性弱。蔡牧师说:“香港有些教会按龄牧养,他们有一个相对统一的教材和流程。这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深圳教会处于起步阶段。当面对庞大信徒群体,很难给与他们侍奉的位置,造成了大量信徒的流失。根据义工的特点分阶段分层次的培训,这方面我们做得比较薄弱。有的人认为经过十个课程的学习就结束了。其实,阶段性的培训不是一次性。教会的传道人在教会侍奉一段时间以后,也需要提升自己。”
(四)知识化、专业人士会成为主要牧养对象
蔡牧师在文中,提到在深圳教会年轻人,知识化、专业人士会成为主要牧养对象,这是对牧者的挑战。牧者需要在哪些方面提高?
蔡牧师说:“牧者神学方面要有一定的造诣;信息化时代,拥有足够的信息量。曾有人说牧师应该‘一手拿报纸,一手拿圣经’。关注时代信息,保持敏锐的视角。牧者也需要创造条件提升自己。同时,教会也需要给教牧人员提供机会,定期举行退休会、进修会。‘教学相长’是很好的学习方法。当在牧养过程中发现不足时,及时学习。传道人和牧师需要带着开放的态度,提高自己。”
蔡牧师分享了自身学习经历,“我主要负责牧养,同时找一些相关资料提升自己,参加研讨会,了解目前国内外教会的动态。而作为教会的负责人,我也是努力提供给大家学习的机会。我们会努力给专科生提供读本科机会,也会定期送全市的教牧同工参加教牧研修班或其他相关的一些培训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