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版

观传统与现代的碰撞融合 苏州教会访问台湾教会(一)

2012年4月12—18日,应台湾新店行道会邀请,苏州市基督教两会主席(会长)何介苗牧师一行5人访问台湾教会,得到张茂松主任牧师的热情接待,精心安排。

访问新店行道会

新店行道会创立于1976年 5月16日,信徒只有10余人,发展至今拥有信徒3000余人,教堂面积从30多平方开始,经过5次更新,即将拥有2400多平方,一次同时容纳2500人聚会的教堂。新店行道还有34间分堂,分别设立台湾各地,以及美国、韩国、日本、印尼、菲律宾等国家。

新店行道会宗旨是以行道行善为传福音的方式,让信徒在生活中见证主道、主爱,极力推行的文化是:“口甜、脸甜、心甜”,“健康、行善、宣教”,“阳光、飞鹰、使徒”,“卓越、影响、感动”。

目前新店行道会教会拥有60多位专职同工,主任牧师是张茂松牧师,他于大学时蒙召,随后回应神的呼召走上全职侍奉的道路,在中国学园传道会服侍3年多的时间,之后进入中华福音神学院学习,神学院后期就开始拓殖新店新行道会。他始终明确教会的发展方向,跟随神的脚踪,带领信徒走向愿景和梦想。他的名言是:国度、影响、使命。

教会事工涉及所有成员:有充满圣灵恩膏的祷告会、有大力弘扬天国福音的宣教事工、有注重品格培养的生命教育事工,有关心属灵装备的教育训练事工,教会中的老、中、少、青、壮、幼、男和女,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人群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团契,得到生活的关怀,属灵的爱护,增加会众对教会的归属感,真正践行教会就是信徒的家。

新店行道会于2001年8月成立了新希望基金会,实行行善的异像,推行小太阳计划,为贫困、单亲、孤儿或隔代教养的孩童得到免费课程辅导,注重学业成绩,更注重品格教育;设立东光计划为台湾东部的弱势家庭的孩子提供学费、餐费、交通费以及生活补助;设立新希望美食坊为社会再就业人员提供平台;设立曙光计划为台湾、中国乃至世界各地受灾的百姓提供援助。

通过参访座谈,了解到把握教会前进方向是至关重要的,这一点张牧师非常清楚。耶稣说:“我若从地上被举起来,就要吸引万人来归我。” (约12:32)教会如何吸引万人来归向耶稣呢?如何完成主耶稣给予我们的大使命:“你们要去使万民作我的门徒,奉父、子、圣灵的名给他们施洗(或作“给他们施洗,归于父、子、圣灵的名”)。凡我所吩咐你们的,都教训他们遵守,我就常与你们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太28:19—20)

当思考,如何让来到教会的新人留在教会,如何叫信徒有一个归属感,真正委身在教会,建立教会就是基督徒之家的概念。我们应该看到一个较为普遍而显然的现象,每年有不少人受洗成为基督徒,但却不见教会明显的增长,看不见教堂容纳不下需要再分场次的需要。不禁要问:他们去了哪里?正所谓前门大开来欢迎,后门开大随意出,如同漏斗一般,永远不会装满。

为此,张牧师带领他的团队进行转变,从教会的崇拜开始,完全打破教会传统的庄严神圣的崇拜模式,采用敬拜赞美的活泼欢快的方式。访问期间,我们参加他们的祷告会、青年聚会、主日崇拜。发现他们以敬拜赞美,取代聚会前30分钟教唱诗歌;唱的是现代的诗歌,不是传统的18、19世纪的赞美诗;用的是架子鼓、电吉他、电贝司等现代的乐器,不再是传统的钢琴或管风琴;讲道模式是新颖的图文并茂的PPT,动感活跃的MV,甚至是影像片段,不再是传统的读经解经,三大点九小点;讲道的内容是需要每个人藉着一个个画面用心揣摩领悟,不再是讲道信息的填鸭式、灌输式。

传统的口头堂务报告被活泼的影像传递所取代,充分运用现代媒体,传统的仪文崇拜被现代的敬拜赞美、祷告分享所取代,没有了主祷文、没有了宣信、没有了启应文、没有三一颂甚至也没有牧师的祝福。聚会的气氛从死板变得活跃了,但是在活跃中又有安静,这些外在的改变似乎让人更加与主亲近了,我们的主似乎不再是威严到让人不敢随意接近。他变成了主动关心亲近我们的慈爱天父。

教会增加了活力,吸引了更多的年轻人,当然对新人的跟进与牧养也是非常至关重要的,他们采用小组牧养的方式,进行几乎是一对一的栽培,使得新人的属灵生命日渐增长,增加了信徒对教会的归属感,真正委身在教会当中,切实成为神家的一员。

在座谈中,还了解到新店行道会积极参与社会建设,不单单是成立新希望基金会,张茂松牧师还组织教会中各行各业人才,发挥每个人在不同领域的才干,组成了“中华二十一世纪智库协会” 长期观察社会价值取向,定期向社会各界提供观察报告,例如天灾频频、诚信缺失、婚姻脆弱、贫富落差、债务高升等各类涉及民生的一些问题。教会应该是走在社会前面的,不能落后于社会,更不能出现边缘化的倾向,甚至成为社会发展的阻碍。基督教信徒应该建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以致能影响社会,这才是基督教当有所为之处。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福音时报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tougao@fuyinshidai.com)、电话(010 - 5601 0819或025-87770337)或微信(fuyin20062019)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更多版权声明

相关推荐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