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版

南京莫愁路堂第一次全体义工培训:如云彩环绕

2012年8月18日中午,南京市基督教莫愁路堂在四楼举行第一次全体义工培训,将近三百多位义工参加,本次培训由李兰成主任牧师亲授,王雪峰牧师主持,顾宝林弟兄致开幕词。在培训中,李牧师特别带领大家行走了一趟莫愁路堂的寻根之旅。

李牧师培训的主题是《如云彩环绕》。首先李牧师带领大家朗读了《希伯来书》12章1节:“我们既有这许多的见证人,如同云彩围着我们,就当放下各样的重担,脱去容易缠累我们的罪,存心忍耐,奔那摆在我们前头的路程。”《哥林多前书》3章11节:“因为那已经立好的根基就是耶稣基督,此外没有人能立别的根基。”接下来,李牧师以时间为主线,引用数字、建筑和代表人物,采用PPT图文并茂的形式对本堂历史一一介绍。

一串数字  历史画卷精彩浓缩

李牧师引用一串数字,概括了本堂的现状:5位牧师,1位长老,1位传道,11位堂委,6位堂委顾问,30多个事工小组,4000多信徒,每周5次礼拜,平均每次礼拜达5000多人次,另外,每周还有英文崇拜。

南京最早的福音是在清同治6年(1867年),由英国内地会传教士童根福从苏州传来,清同治12年(1873年),美国北美长老会的韦理夫妇,次年李满夫妇来南京传道。1884年,建成“四根杆子礼拜堂”,就是最早的莫愁路堂。至今,在南京属于历史最悠久、面积最大、聚会人数最多的礼拜堂。

一座建筑  爱的基石筑牢福音地基

李牧师还介绍了汉中堂的建造。光绪14年(1888年),李满在明德女中东面建起一座教堂叫“耶稣会堂”。清宣统2年(1910年),聘请山东长老会的孙喜圣为牧师,共17年。民国16年(1927年),“耶稣会堂”改名为“南京汉中堂”,后因道路拓宽,汉中堂被拆除。民国25年(1936年),鲍忠牧师复建汉中堂,由金陵大学校长陈裕光之弟陈裕华长老设计,基督徒冯玉祥将军题写奠基石“因为那立好了根基的就是耶稣基督”,张之江将军题写“汉中堂”匾额。汉中堂于1936年8月4日下午举行奠基典礼,1938年10月16日正式对外开放,至1942年全部竣工。建堂后由鲍忠牧师负责,直至1949年成立新中国。

基督教莫愁路堂是一座典型的英式建筑,它的设计和构造局部精细,尤其是高耸的钟塔入口及侧窗的尖顶极为醒目。整个建筑的平面呈十字架形,穹隆顶,正立面幕墙由哥特式尖券门、窗组成,给人以庄严、神圣之感。现为省文保单位。

一群人物  跃动情怀如云彩环绕

在本次的培训中,李牧师介绍了多位与莫愁路堂历史发展有关的人物。

 蔡苏娟,16岁在美北长老会传教士查理李满设立的明德女子学校就读期间,接受基督信仰。在与李满传福音的同时,致力于编写注音符号版的中文圣经。1931年,蔡苏娟在上海患了严重的疟疾,眼睛无法见光,行动不便,多年生活在暗室,即便如此,后仍以顽强的毅力写成《暗室之后》,被编译成50多种文字。

冯玉祥,河北保定人,经历晚清、北洋军阀、国民党政府三个不同历史时期,以“基督将军”著称。他不仅将信仰和治军模式结合,更是带领军中士兵灵魂归主,信靠基督.

此外,还有许多推动莫愁路堂历史发展的牧师们,孙喜圣牧师,山东人,当时“耶稣会堂”的第一任牧师,也是首位华人牧师,对当时社会针砭时弊,写成诸多诗歌,如《俚语格言》等;鲍忠牧师,筹款重建汉中堂,也是汉中堂的第一任牧师;韩彼得牧师,1980年落实宗教政策,莫愁路堂恢复礼拜后的第一任牧师.

一个启示  积跬步以至千里

李牧师的介绍结束后,数位弟兄姐妹有感而发,他们均表示:在莫愁路堂事奉多年,对本堂的历史并不了解,今天通过李牧师的介绍,对自己所事奉的教会了解翔实、立体。李牧师的介绍不仅全面,让大家有了全新的认识,也紧扣主题,放大了归属感,荣誉感也更强了,同时一种使命也感召着大家。我们生活在今天的世代,更要奋起加倍地追求主,与时俱进,为主作工。

为使本堂的义工团结的更加紧密,在分享结束后,还安排了慕道班、追求班、栽培班、主日学的义工们自我介绍,并分享事奉中的经验等。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福音时报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tougao@fuyinshidai.com)、电话(010 - 5601 0819或025-87770337)或微信(fuyin20062019)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更多版权声明

相关推荐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