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江苏省常州市基督教教会建立110周年
11月30日下午,江苏省常州市两会举行了常州教会建立110周年、市基督教堂复堂30周年纪念大会。1903年基督教监理公会在常州设立教会,1916年监理公会在常州县学街建造了恺乐堂。文革期间教堂停止活动,1983年教堂恢复举行礼拜,目前常州市有64处基督教活动点,近10万信徒。
据常州市民族宗教事务局网站消息,纪念大会上还举行了《永不止息—毛吟槎牧师回忆录》首发仪式。毛吟槎牧师是原常州市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主席、常州市基督教协会名誉会长,其晚年著有5万余字的回忆录,时间跨度从晚清至改革开放初期,记录了亲身经历的齐卢战争、五卅运动、抗日战争、三自爱国运动的发起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市基督教两会将回忆录搜集整理成《永不止息》一书。
常州市基督教堂原名恺乐堂,位于常州市县学街,系原监理公会常东牧区中心教堂。恺乐堂始建于 1916年,由美国传教士霍约翰筹建,面积为500多平方米,可容纳500余人。1958年常州基督教实行联合礼拜,该堂被保留,并更名为常州基督教堂。1983年落实宗教政策,教堂重修后开放。由于信徒增多,教堂狭小拥挤,2002年7月在原地重新建造了一座建筑面积为2830平方米的教堂,现可容纳1300多名信徒。
据中国常州网介绍,1902年苏州教会监理会派美国教士潘慎章(又名罗格思)率中国传教士俞正斋来常州,租赁房屋作福音堂礼拜。不久,事有变迁,罗格思调南翔教区,俞正斋调往上海,福音堂停止活动。两年后,美国传教士霍约翰(John Hawk)与中国传教士杨奎章来到常州。他们不但租房礼拜,还开设夜校教授英语,信教人数增加较快,加上辛亥革命胜利,民风开放,教会日趋稳定。此时监理公会在常州已设立了两个牧区,东牧区与北牧区。固定活动场所已有四处,但缺少中心教堂。
1912年,霍约翰回国募捐美金五万元,并从美国运来建材,在常州兴建了这座礼拜堂。此建筑为仿哥特式,造型别致,格调新颖。上下两层,砖木结构,总建筑面积778.94平方米,能容纳五、六百人进行崇拜活动,于1916年(民国五年)12月1日安置首石。从此,常州有了正式的礼拜堂。院内建有牧师住宅楼一座,约200平方米。
霍教士的妹夫为纪念去世的妻子(Carriger Hawk霍恺乐)对哥哥事业的支持,独自捐资一万八千美金,故名“恺乐堂”。堂内挂有金色匾额一块,系信徒段锡臻捐赠,上书“万有真源”,为原省立常州中学校长董斐手书。两旁有张之江书楹联一副:“恺悌是福,无论是社会、是家庭,起信仰心,定可与人同禄”;“众育甄陶,不外为爱人、为救世,宣和平道,何难全地蒙恩”。“恺乐堂”在当时可谓规模宏大,是常州市内数一数二的建筑!教堂前方钟楼高耸,上方树立一尊金色十字架,全城仰止!
恺乐堂原为监理公会常东牧区主堂。1958年“并堂”后,恺乐堂是各宗派联合礼拜的场所,大家在基督里合一,从此没有宗派之分。随着党的宗教政策得到逐步贯彻落实,1982年收回了被占用的教堂,政府后又拨款38000元把教堂修葺一新,1983年12月11日举行复堂仪式及感恩礼拜。
随着时代的变迁,当年的“恺乐堂”狭小、陈旧,且年久失修,与飞速发展的常州城市面貌极不相称。经过多年筹算、多方论证终于在2001年确定了原地翻建的方案。图纸由市规划设计院设计,市第三建筑安装公司中标施工。新教堂于2002年七月动工兴建,2004年四月十七日举行竣工典礼。建筑面积2880平方米,可同时容纳1500人。
十字架置高48米处,大门上方的大牧人彩绘玻璃画像告诉过往人群:神就是爱。画像上方的圆形窗玻璃图案为一鸽子造型,寓意为圣灵仿佛鸽子落在耶稣身上,证明耶稣是神子基督。教堂内保存着原“恺乐堂”的石碑,又有新建教堂的碑记,它记载着教会的变迁,也记载着时代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