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版

石厝堂和消失的墓地——洋墓亭

清明节,后辈扫墓,缅怀先人。

此时的“榕城”福州,市区部分主干街道上充满了地铁施工的紧张气氛,道路两旁的榕树责无旁贷地担当了这氛围的净化剂。

仓前山,乐群路。我们前去的地方倒是显得一片安静,行人,车辆,你来我往,各自忙碌着这一年里正常的该有的忙碌。

来这里,是因为有一段历史的印记。文物保护也好,旅游开发也罢,有一段尘封的历史,这两年内,在城市的进展中,重新走进大众视野了——

曾有一片墓地,墓地旁有一座教堂。经历过一段动乱的时代,几十年的隐忍和沉静,让这里发生的变化不易辨认。如今,教堂还在,墓地已经消失;如今,陆续开始有人讲述它们的故事。

墓地的故事多少让人有些感伤。上世纪八十年代,一位说得一口福州话的美国客人来到福州。他是某旅游协会负责人,受到政府的热情款待。他逛了苍前山,却发现他父亲长眠的洋墓亭不见了。于是决定离开。临走前,又被邀请到为他安排的盛大告别宴。在宴会上他一直在流眼泪,说:“我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我不会再追问。”

这是福州教会历史爱好者讲述的故事。

关于教堂,网络上一段37秒的延时摄影视频呈现出它的唯美。福州,苍山,老洋房。阳光穿过银杏叶影影错错洒在教堂身上,门前,散落的叶子一片金黄。

消失的墓地

墓地是消失了。却还有两块遗留的、分散的、原本属于这块墓地的石柱,在2013年被发现了。

我们想去看看这两块遗留的石柱。寻找它们所走过的路,一直都不是平直的大道,而是各色的巷子。我与同伴,按着仅有的对地图的一点记忆,按照大致的方位,走着,寻找着。

突然间,巷子一侧石墙边,一块特殊纹理的石头进入视野。石墙沿路延伸,唯独这一块纹理清清楚楚。咋看上去色差不大,仔细一看,又十分不同。

心里一阵激动,端起相机拍照,刚好一名学生身着校服,径直走过。可能是常常经过,墙面的变化不会再是他视野的任何妨碍。

拐个弯,巷子的尽头,是一间中学。

另一块一样的石柱,找得却破费周折,它躺一个角落,小餐馆门旁,和一段连地枯树根偎依着。

这两块石柱,本属于历史上曾经存在的一个教会公墓,洋墓亭。这是曾经占地2平方公里的墓地,埋葬了自1840年代之后的一个多世纪里,在福州逝世的西方传教士、医生、领事、商人等。

墓地的产生与消失,是一个时间跨度不过百余年的故事。1949年墓地被毁时,这里葬着400余具尸骸,所有墓穴排列整齐,都是2米长1米宽,彼此间隔0.5米。

第一位葬在这里的传教士是美以美会怀德牧师之妻简·伊莎贝拉·怀德夫人(Jane Isabel White)。1842年《南京条约》之后,福州开埠。外国传教士开始进入福州。1848年5月25日,怀德夫人逝世,清政府允许美以美会在仓前山租地以用作怀德夫人的坟墓。此后随着外国人增多,仓山区麦园路西端的一块地方逐渐成为洋人墓园,被称为洋墓亭。

洋墓亭里葬的每个人,想必都有漂洋过海的独特的故事。而这其中,两位女传教士更是以特别的方式留在了历史中。20世纪20年代初,两位女传教士MissNettleton和MissHarrison在闽北崇安地区传教时,遭到绑架。绑匪随后和福州英国领事馆展开谈判,但双方没有达成协议,两位传教士也被残忍撕票。1930年,洋墓亭里立了两根石柱,专门纪念这两位传教士。

现在被人们发现的两块特殊花纹的石头,正是当时洋墓亭的石柱。“文革”时,洋墓亭被毁。两根特殊的石柱,也遗落了。

石厝教堂

在城市里面找教堂从来都不是很难的事情。大概方位对的话,剩下的是抬头往上,看看哪个建筑高举着十字架。

这种经验,却不能适用于石厝教堂。如果不是教堂门口旁边的又一块石碑提醒,你很容易就会错过了它。

通往教堂的路,无论从哪个方位,也都是不大的巷子,上上下下。教堂就在仓山区乐群路上,坐北朝南,青石砌成,墙体粗糙,结构简单隐居学校与民宅之间,也显得小巧精致,幽静典雅。

现在的隐居者,可是百余年前的“国际教堂”,存在于曾经存在过的洋墓亭边上。

1856-1861年,在英国领事馆的帮助下,侨居福州的英国侨民集资筹建了这栋教堂,起名“圣约翰堂”。由于主要供侨居在福州的英国人使用,包括建筑形式、命名方式,都是典型的欧洲方式。乐群路一代是福州当时的外侨聚居区,教堂建成后,不仅英国侨民到此参与宗教活动,欧美其他国家的基督徒也多选此处进行宗教活动。

随着时代与环境的变化,“圣约翰堂”这一名称也被人们叫得越来越少了。1906年,圣公会福建教区成立,教堂归属了圣公会福建教区;1912年,改组为中华圣公会,教堂属于中华圣公会福建教区;1950年,中华基督教圣公会脱离英国教会,加入基督教三自爱国会,这一教堂归属了福建基督教三自爱国会。逐渐地,它被人们朴素的称呼为石厝教堂。

在1992年成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之前,石厝教堂内外原有的部分纪念物在“文革”中遭到破坏,教堂本身被挪作他用。

现在,教堂已经被重新修缮。黑大门拒绝访客进入,我们仅能从门缝中往里看,拍上视野最大的几张图,驻足,转而稍带着遗憾离开。

(感谢池志海提供以上石厝教堂图片)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福音时报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tougao@fuyinshidai.com)、电话(010 - 5601 0819或025-87770337)或微信(fuyin20062019)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更多版权声明

相关推荐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