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版

上海唯一具有中国宫殿式外形的教堂——鸿德堂

“一条多伦路,百年上海滩”,在这条曲径通幽、古色古香的小街上,有一座具有中国宫殿式外形的教堂——鸿德堂。这种外貌用青砖砌筑、局部为中西杂糅的教堂建筑风格,在世界上也是极为罕见的。

412日清晨,多伦路上并未留下太多脚印,“文化名人街”两旁的建筑相映成趣,俨然一派老上海的风情,行人多是住在附近的老人,他们只是路过,并未在街上逗留,偶有旅人驻足观望,某一个特色建筑便在转瞬间成为了他们相机中定格的画面。

沿着干净的石子路一直走,到了59号便是鸿德堂。该堂始建于1925年,192810月落成,系长老会沪北堂的新堂,为纪念美国基督教长老会传教士、上海美华书馆负责人费启鸿,故名“鸿德堂”。

教堂平面呈长方形,两层,因上层中厅高出两边侧廊,故外观似3层。其底楼为小礼拜堂,二楼为主堂,是巴西利卡式大厅,两侧成对的罗马双柱构成拱形走廊,具有西式风格,三楼为楼厅。整幢建筑风格堪称中西合璧,建筑面积1137平方米,可同时容纳1000余人礼拜。入口处为方形钟楼,钟楼顶部为阁楼式,屋盖为四方攒尖屋顶,房屋外墙青砖砌筑,并有仿木构架的红色水泥圆柱,檐下绘重彩画。室内中厅、侧廊采用券柱、门洞口部分也采用半圆券。建筑外貌为中国宫殿风格,局部处理中西杂糅。

这是上海唯一一座具有中国殿宇特色的教堂,打破了平日很多人对于教堂建筑的印象,他们多认为教堂必须是哥特式的,否则不像教堂,然而,并没有相关圣经依据或者神学依据表明哥特式建筑代表基督教教堂风格。反而,这座青砖红柱的教堂也别有一番风味,吸引着中外游客观赏驻足,它于1994年被上海市政府列为建筑保护单位。

鸿德堂最初的地址在北京路清源里上海美华书馆旁,本名思娄堂,为纪念美国北长老会第一个来华的传教士娄理华。上世纪初,美华书馆迁到北四川路横浜桥扩建。1925年,思娄堂也北迁到虹口的窦乐安路(多伦路)重建,并改名为鸿德堂。1928年10月,新堂落成。

由于当时的基督教界提倡本土化,而时任鸿德堂主任牧师的陈金镛也提出,地处虹口区北部华人聚居处的教堂,应该选择中国传统建筑风格,所以教堂设计打破了传统的西方建筑式样,屋顶采用中国传统的斗拱飞檐结构。因此,鸿德堂留下了19201930年代中国基督教“本色运动”的痕迹。

1932年“1·28”事变中,鸿德堂牧师蒋时叙夫妇以及信徒等10人遭日军杀害。此后,教徒暂借四川中路青年会殉道堂举行礼拜,数月后复堂。1937年,“8·13”事变爆发,鸿德堂迁出虹口,抗日战争胜利后在原址复堂。新中国成立后,修德小学改为多伦路小学,教堂于1958年成为上海宗教联合会的办事处。1958年,鸿德堂被定为虹口区4个基督教联合礼拜场所之一。

“文革”期间,鸿德堂停止宗教活动。1990年,鸿德堂进行修理整新。1992830日,教堂正式复堂。鸿德堂现每星期日上午举行礼拜一次,此外每周有祷告会、唱诗班活动等。每逢主日礼拜,钟声悠扬,让多伦路有了不一样的文化气息。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福音时报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tougao@fuyinshidai.com)、电话(010 - 5601 0819或025-87770337)或微信(fuyin20062019)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更多版权声明

相关推荐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