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城“六福客栈”的“前事”和“重生”
尽管不少土生土长的阳城人都不知道“六福客栈”,许多外国人却被这个仅有40万人口的县城深深吸引,近年来不断到访此地;虽然他们来自不同的方向,但是目的地都是一个——位于阳城县东关一条狭窄巷子里的“六福客栈”。
这是一间经历过80年沧桑的建筑物。陈旧的木制大门和高高的门坎无言地证实着它长远的历史,破败的墙壁上“旧耶稣堂院”几个黑字则倾诉着它与基督教难以分割的渊源,“六福客栈”牌匾右下角“格拉蒂斯 艾伟德故居”9个小字,则让我们重忆70多年前,这个被称为“小妇人”女子,在我国西北地区所做的一件震惊世界的事迹。
向前追溯70年,我国正处于抗日战争的艰难时期。远离战火本是生命最基本的趋利避害的本能,不过就在1940年春夏,日军两次轰炸、三次进攻阳城之际,格拉蒂斯•艾伟德这个来自英国、身材短小的弱女子不仅没有选择离开阳城,反而收留了60多个因战乱而无家可归的孤儿;并接受《时代》杂志采访,痛斥日军罪行;又把自己所知的日军情报转告中国军队。因此,她登上了日军的黑名单,悬赏100美金。
同年冬天,已很难在阳城立足的艾伟德不得不离开这个她生活了10年的小城。不过,她既然爱那些生活在战乱中的孩子们,就爱他们到底,因此毅然决然地带领这群孩子一起撤离阳城,逃亡相对平静的陕西扶风县,那里有一间以宋美龄的名义开办的孤儿院,可以收留这些孩子。艾伟德的这一决定吸引了当地居民,一些家长既希望自己的孩子远离战火,又期待他们接受教育,就将孩子们送到艾伟德处。因此,孩子们的数量一下子超过100名,其中最小的是4岁,最大的也只有16岁。
当时,艾伟德和这些孩子们就是从“六福客栈”出发,像摩西带领以色列百姓出埃及、入迦南那样,途径宜阳、灵宝、潼关等山区,横跨山西、河南、陕西3省,全程1千余里,历时1个多月,终于把这群孩子安全送至目的地。不过,虽然孩子们得到了很好的保护,艾伟德却因长期劳累跋涉而生了一场大病。
阳城县基督教两会主席牛天平牧师对艾伟德这段行程有过专门的研究,几年前,他曾沿着这条路重新走了一遍。牛牧师非常重视教会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因此对艾伟德的事迹也有过详细的了解。
艾伟德1902年出生在伦敦北郊一个邮差的家庭,自幼做女佣补贴家庭生计,27岁归信基督教信仰,并得到去中国传福音的感动,却因为没有接受过正式培训而遭到英国差会的拒绝。后来,她终于得到了一个前往中国的机会,因为当时在山西阳城一位宣教士已经73岁,和他的妻子住在一间两层楼房里,正在苦苦寻觅接替自己工作的人。
1930年秋,28岁的艾伟德告别亲人,只身踏上梦寐以求的传教之路,绕道西伯利亚,历经艰险终于到达中国天津,多方打听之后,在一位晋城人的帮助下,方才到达目的地阳城。当时,那位宣教士已经去世,留下已在中国生活超过50年的妻子罗森夫人。从此,艾伟德就与罗森夫人住在了一起,不久后两人在楼房对面开办了一间客栈,接待往来的骡夫住宿,向那些淳朴的人们传经布道、劝和施爱、弘德务滋,提供客宿炊饮、经商通济之便。1年多后,罗森夫人在一次讲经过程中不慎从高出坠地,后不治身亡,艾伟德就一个人肩负起这间客栈所有的责任。
牛天平牧师查阅大量资料、走访当地许多老一辈信徒后发现,艾伟德为阳城百姓做过三件重要的事情,其中之一就是保护一百多名孩子躲避战争。此外,艾伟德还为阳城县的“放足运动”立下很大功劳。
上个世纪30年代的阳城,仍是一个极其封闭的穷乡僻壤,“放足运动”在这里遭遇到极大地抵制,县长无奈之下就想到了艾伟德这位深受当地人欢迎的外国女子。在阳城生活的日子里,艾伟德因着从其基督教信仰而有的特别的亲和力,而与当地的人民打成一片,并于1936年加入中国国籍,改名为艾伟德。“她是第一个加入中国国籍的传教士,”牛天平牧师肯定地说。
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不久后战火就烧到了阳城县城,艾伟德看到城内的伤员,就把他们收留在“六福客栈”。甚至,后来这里还居住了敌对双方的伤病,艾伟德告诉他们,虽然在客栈外面他们是敌人,但是在客栈里面都是她的病人。这是她为阳城做的另一件事情。
不过,尽管艾伟德对战争保持中立态度,但是日军的暴行让她不得不选择站在中国军队的一方,并在接受《时代》杂志的采访时痛斥日军,因此遭到对方通缉,致使艾伟德不得不带着100多名孩子离开阳城,徒步千里迁至陕西扶风县。
成功带领这些孩子到达扶风县孤儿院之后,艾伟德于1941年返回英国,并将他在中国的经历记录在自传《我的心在中国》里;后来,英国著名作家艾伦·伯斯奇根据她的生平创作了传记体小说《小妇人》,出版后异常畅销,英国广播电台(BBC)将她的故事改编成广播剧,又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小妇人”艾伟德成了西方家喻户晓的英雄,感召了欧美无数青年人自愿前来中国参加抗日战争。
1942年初,艾伟德回到中国四川眉县的难民营工作,1944年和1945年又在甘肃兰州和四川成都教授青年人英文,1949年,艾伟德因为是外国传教士的身份而离开大陆,再次返回英国。至此,她已经离开故乡近20年。
1953年,艾伟德决定重新回到大陆,但被拒绝入境,于是前往中国台湾,并参与中华基督教妇女祈祷会。
1958年,美国一位作家将《小妇人》改编成剧本后,由当时好莱坞名导马克·罗布森携手“好莱坞第一夫人”英格丽·褒曼拍摄成了电影《六福客栈》,获第16届美国电影金球奖“最能促进国际间了解的影片”奖,罗布森获奥斯卡最佳导演金像奖提名。这一电影让艾伟德的名声享誉全权,也让许多欧美人得知了中国阳城这个偏远之隅。
1970年1月11日,辛劳了一生的艾伟德离开了这个世界,享年68岁,安葬在台湾。据说,安葬时,她的头朝向大陆,表达了她对那片土地的眷恋。
这时,大多数阳城人早已忘记了东关那间“六福客栈”,也没有多少人记得那里曾经住过一个名叫艾伟德的英国女子,“六福客栈”的原址上也已建起一排排房屋,只有艾伟德原来居住的两层楼房仍矗立在那个狭窄的胡同里,不过房子的主人早已改为他人。
艾伟德去世20多年后,虽然阳城人已经渐渐忘记了这个名字,但是“六福客栈”这个名字却吸引着不少西方人,他们开始在中国寻找多年前曾看过的那部电影所谈到的阳城。
牛天平牧师回忆,大约在1993年,已有一批人来到阳城寻找“六福客栈”这个地方。因为身为当地基督教两会主席,他接待过许多来此寻根的外国人。
来阳城寻找“六福客栈”的人中,2004年一批美国人的到访让这个名字在阳城获得了“重生”。那次来访得到晋城市政府的重视,阳城县政府还为此特别举行了一场欢迎会,牛天平牧师作为政协委员也参与了接待工作,并带着众人参观了艾伟德原来居住的房子,以及“六福客栈”的原址。从那时起,每年都会有一两批人来到阳城,参观“六福客栈”的遗址。
如今,“六福客栈”原址已建起一排排楼房,已经完全找不到原先客栈的影子。阳城县政府在艾伟德原来居住过的那座两层楼房的大门口,挂起了一块黑底金字的牌子,上面刻着“六福客栈”4个大字,并在右下角写着“格兰蒂斯 艾伟德故居”7个小字,述说着艾伟德这位来自英国的传教士对阳城人的热爱,以及对中国人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