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版

一句祷告穿越百年:平潭“成祭坛”之路不易

“愿上帝成海坛为祭坛。”145年前,迫于地方势力不能登陆上岸的卫理公会传教士保灵 (Stephen L. Baldwin) 在船上,面对平潭岛如此祷告。

海坛是福州平潭县的前称;海坛岛也是126个岛屿和近千个岛礁之中的主岛。有传说,女娲补天时手中丢下小石块,落入海中成为孤立的岛屿,形成海岛。海坛岛上有一块平坦的巨石“磹石”,于是又有了“平潭”。

145年之后的今天,基督教信仰成为平潭岛的“主流信仰”:岛上近40万人口,基督徒占据1/4;全县逾200个行政村,登记教会有105间。

“从人数上讲,平潭‘成祭坛’可以说初具规模,但其他多数方面看,我们还有相当长的路。”平潭县基督教会文字工作者许恒乐告诉时报同工。

与任何信仰的传播一样,基督教的传播也要面对处境的问题。当140多年前平潭籍陈清源将军衣锦还乡的路上归信基督教时——这也使他成为平潭第一名基督徒——基督教处境的问题即已开始崭露端倪。

归信基督的陈清源将军回乡后,将家中一切偶像砸毁,甚至撤掉家中的祖先牌位,将家中主厅当作讲道台。他在家乡捣毁偶像、传播教义的举动,被亲友和乡亲认为“中邪”,也被官府逮捕。

类似的事情,康熙皇帝也遇到过,那是历史上著名的“礼仪之争”。

文化观念的不同,在基督教在各处的传播中一直存在。

一百多年来,基督教信仰与中国传统,或当地民俗礼仪之间不断摩擦。平潭岛上基督徒比例从0到1/4的增长,也是在这些摩擦中发生的。在基督教成岛上主流信仰的今天,那些摩擦还像起初那样碰撞激烈吗?

平潭传统习俗盛行,基督教在此“争议依然很大”。许恒乐老师告诉时报同工,这些摩擦与争议的一大体现,是处理基督徒的婚丧嫁娶等生活情节。这其中,又属丧礼为当地教会事工中最难的一块。为此,平潭教会专门成立了“丧事治理小组”(简称“治丧小组”)——按照基督教的仪式送走去世的基督徒。

当地传统上的葬礼礼仪包括:请礼生、设灵堂、亲人跪拜几天几夜、请法师做法——出殡、下葬的时间都由法师“算”出来,以“趋吉避凶”——有时候,这意味着,尸体要在家中停放多时。

谈及这一传统仪式时,时报同工得知一条“不可想象”的消息:教堂左侧一户人家一个月前才埋了老人,而老人已去世一年——无法想象的是,家中如何存放死者尸体。

当地基督教会则在信徒中形成了基督教的丧礼仪式。基督教的“治丧小组”有专门的司仪。在灵堂布置、追思礼拜、出殡及入葬时间设定等方面,皆由教会“治丧小组”接手。教会象征性地收取费用——每次一千元,这只是传统仪式“礼生”们要价的1/10左右。

基督教仪式的葬礼中设有一项特别的环节:追思礼拜。在追思礼拜中,葬礼的主持者——一般是牧师——在证道中解释基督教生死的观念,“通过证道告诉人们,人为什么在世上、为何会死去,人怎么来、哪里去的问题,我们用最简单的方法,让大家听懂。”许恒乐补充说。

基督教仪式与当地传统仪式虽然有分歧,但几十年来,反对的声音越来越少,更多的人开始倾向于接受。许恒乐告诉福音时报:偶尔还有不信基督教的葬礼司仪也来参观基督教的葬礼。

“以前,也会有人在葬礼开始时提出反对。”许恒乐说。为了使葬礼顺利进行,教会的“治丧小组”会跟逝者家属签订合同,由治丧小组来负责灵堂设置、出殡下葬时间设置等,“对离世的人来说,家属未必都有信仰,这牵涉的范围很广。若按照基督教的仪式。我们双方要需要签订合同,规定若有不同意见可以协商,避免发生冲突。”

基督教仪式的葬礼正在变得大众化。

变得大众化的不仅有葬礼。笔者还看到,平潭最老礼拜堂——城关第一教堂,创建于1875年——周边的胡同里,几乎每个门户上贴着以“颂赞”“荣耀”“平安”等基督教内容的对联。

“愿上帝成海坛为祭坛。”想到起初传教士的祷告,许恒乐认为,目前的发展距离他们的心愿还有相当的距离。

对于起初传教士的遭遇、平潭岛上首位基督徒陈清源将军的故事,许恒乐非常熟悉。现在,他与其他同工一道,开始在教会刊物中登载教会历史系列,栏目名称就是《愿上帝成海坛为祭坛》。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福音时报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tougao@fuyinshidai.com)、电话(010 - 5601 0819或025-87770337)或微信(fuyin20062019)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更多版权声明

相关推荐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