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版

福州版“辛德勒”传奇【连载一】鼓岭塔亭医院与红十字旗帜下的白衣战士

——献给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

编者按:音乐剧《啊!鼓岭》今年六月份上演,将习近平访美时提及的“鼓岭故事”深刻再现,令人感动。不过,绝大多数人还不知道的是,70多年福州沦陷时期,烽火岁月里发生在鼓岭塔亭医院抗战事迹,更是一段福州版“辛德勒”的故事。

1941年4日和1944年10月福州两度沦陷,日本侵略者在福州横行一时。说起福州人与侵略者的斗争,人们就会想起当年的福州塔亭医院和福建国际红十字会的中外基督徒白衣战士、红十字会会员们,他们英勇营救抗日义士和受难同胞、奋力救济难民和控制疫情、临危不惧地保卫医院,书写了烽火岁月一段惊心动魄的抗战传奇故事。

老仓山人都记得,当年仓山上藤路与塔亭路交汇处,路边有一座内有石雕小塔的亭子,背后即是福州塔亭医院,该院演变有个过程:始建于1848年(清道光二十八年)由英国皇家海军与英国驻福州领事馆联办、位于闽江中的中洲岛上的海港医院,于1866年交由驻闽英侨团体和英国圣公会合办,更名为“福州地方医馆及药房”

该医馆于1887年从中洲岛迁往仓山塔亭路,当时由英国圣公会女差会出资在此建了一座砖木结构的两层楼房后,该医馆遂更名为塔亭医院(TAKDING HOSPITAL)。它成为近代福州市仓山外侨创办的第一家西医医院,即今日福州市第二医院的前身。抗战时期成立的福建国际红十字会,其指挥部设在仓山施埔的真学书院(英国圣公会福建教区总部所在地,院内的真学堂后叫施埔教堂)内的红砖楼里,1921年孙中山曾造访此处,近年被拆。

目前福州鼓岭仍留有一间单层石头老厝,它便是当时福建国际红十字会会长恒约翰(英国人)的住所,今日不少老人还记得当年有个老外(恒约翰)就住在这里。这些所剩不多的历史建筑,向后人诉说着抗日战争时期福建国际红十字会和塔亭医院的恒约翰、黄约翰以及陈颂磐、陈宗磐、陈为信、王灼祖等基督徒医生们,他们坚持人道主义精神,战斗在救死扶伤的第一线,为福州人的抗日战争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抗日战争暴发后,省会福州受到敌方海空威胁,福建省立医院于1938年4月迁往永安山城。1939年春开始,日机频繁轰炸台江汛(今台江路)码头和南台岛。日机以沿江的马尾、魁岐、亚细亚电厂、泛船浦天主堂、青年会等为航标而超低空飞行。当时因未与英美等国宣战,故日军不侵害外国人产业。为了防止被日机误炸,各国驻福州领事馆、洋人宅第等建筑物纷纷在自己的房顶上用油漆刷上各国国旗标识,于是就有许多民众逃到仓山以避日军空袭。当时塔亭医院屋顶上也刷上英国国旗标识,烟台山上警报一拉响,就有民众跑进塔亭医院避难。

福州第一次沦陷时,塔亭医院门口插上英国国旗,日军也不敢进院侵扰。1939年5月2日日机轰炸中洲岛梅花道,同年6月27日港头造纸厂中弹起火。1941年4月18日日机轰炸龙潭角码头,东方汽水厂、盐务局仓库等都被炸为平地,当时火光冲天,民众死伤300多人,惨不忍睹。在警报尚未解除之时,已有大量伤员涌入塔亭医院抢救。当时塔亭医院除了诊治一般病人,担负着鼠疫、霍乱、回归热、儿童天花等时疫的防治工作外,还兼作战地医院,奋力救护伤员。

日军于1941年4月21日入侵福州,在榕暴行累累,在仓前桥(江南桥)头等交通要道口都设了岗哨,中国人过岗得向他们鞠躬行礼,稍不如意就打,或罚站罚跪,有个女孩还被鬼子扒光衣服吊在树上。跑马场附近的“石岩精舍”等别墅被日军抢占,财物被掠走。家住仓前路天安寺的百岁老人陈振庆回忆说,当年他曾被日军要求带路,因不从而被打了耳光、打瘸了腿。陈老的夫人金咏慧当年曾看见日军在盐仓前捅死四五人。日军到处搜找女青年,抓壮丁修义序机场,被嫌疑的民众被关押在中洲岛的松木公会里刑讯。现存福建省档案馆的当时省政府整理的《日冦在华暴行调查表》,就记录了当时受害者资料。

恒约翰(Bishop John Hind,1879-1958年),爱尓兰都柏林人,1902年受都柏林大学福建布道会差遣到福州。1911年被召至福州榕南小学和广学书院任教,次年任福州三一中学(现福州外国语学校)和三一小学校长;1918年被选为中华圣公会福建教区第二任主教,退休后还工作到1944年才回国,晩年在英国著有《福建的记忆》(Fukien Memories)一书。在得知侵华日军制造南京大屠杀事件后,恒约翰在塔亭医院总务医生陈为信等人的建议下,于1938年在福州成立了福建国际红十字会。抗战暴发以来,许多政府、学校、邮电等机构均迁往内地,许多外侨己撤离,而年事已高的恒约翰却毅然选择留在福州担任福建国际红十字会会长之职。

在福州遭受日机轰炸之后,恒约翰紧急召开会议,决定筹建福州难民所。筹备会成立初期,由叶见元(仓山老宅“梦园”的主人)任主任,高凌霄(Edward M.Norton,英国人)任副主任,后来又任命李志崧为主任。筹备会招募一批有经验、年纪偏大的爱心人士承担救济工作。他们将女难民所设在仓山施浦明道盲校(女子盲校)内;男难民所设在城内北门(今鼓楼三角井)灵光盲校(男子盲校)和仓山孤儿院内。

福州第一次沦陷,日军在城内大开杀戒,福建国际红十字会发出通知,各难民所紧急收容各地送来的难民,提供最基本的救助。救济物品一运到,就及时分发到每个难民手中。要是哪个孩子感冒发烧,老盲人们总是紧张不已,敷毛巾、送药、找医生地忙个不停。陈诸英老人回忆,当年她们一家四口人就避入明道盲校难民所,盲校校长张师姑(英国人)及校内老盲人都给予他们家庭般的关照。

恒约翰以福建国际红十字会会长名义,发给塔亭医院时任院长黄约翰(英国人)和总务医生陈为信国际红十字臂章(International Red Cross),指派他们组织人员运送粮食、器具、药品等物资重点支援城内的协和医院和柴井医院。黄约翰亲自开车,陈为信押车,车顶上罩着白底红十字旗帜,以防敌军误袭。冒着枪炮,他们在大街小道上奔跑,把药品、食物等运往城内、台江的各医院、学校和难民所。在战后非常困难的时期,在施埔的福建国际红十字会指挥部和乐群路上的英国领事馆,都成为联合国救济总署福建办事处的救济物资发放点,其中曾在1946年7月向福州市民发放了大量救济物资。

未完待续……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福音时报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tougao@fuyinshidai.com)、电话(010 - 5601 0819或025-87770337)或微信(fuyin20062019)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更多版权声明

相关推荐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