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版
首页>其他>正文>

“宗教改革与欧洲文明——五百年后回顾与反思”

宗教改革可谓基督教历史上的重大事件,2017年是其500周年纪念。6月15日,华东师范大学特邀香港浸会大学宗教及哲学系教授罗秉祥教授回顾了宗教改革历史,讲述了这一事件的来龙去脉及其对欧洲文明产生的影响,并引发听众思索这些改革对中国文明转型的意义。

罗秉祥教授自1990年起任香港浸会大学宗教及哲学系教授,曾任系主任7年,现任文学院副院长,自2004年至今出任应用伦理学研究中心主任。拥有美国纽约州立大学道德哲学博士学位和耶鲁大学宗教伦理学博士学位。研究领域包括中西比较生命伦理学、中心比较战争伦理学、比较宗教伦理学,主编有《生命伦理学的道德思考》、《耶儒对谈:问题在哪里?》等。

讲座中,罗教授以《宗教改革与欧洲文明——五百年后回顾与反思》为题,首先谈到了宗教改革的背景。他表示,自己所使用的研究材料多来自于天主教出版物,以保证其客观性,毕竟那是天主教自己承认的历史。

宗教改革前夕,罗马的圣彼得大教堂因年久而需重建,教会内存在着腐败、丑闻传出。约翰·威克里夫、约翰·胡斯和弗罗伦萨等人对教会不满,曾提出过改革,有的被迫害致死。后来教会腐败到一定地步,以鼓励信徒捐钱参与重建大教堂的名义,开始贩卖赎罪券(大赦的证明书),甚至还说已经死去的人可以免去炼狱之苦;就连教会的神圣职位也可以用钱买得。这引起了教会内马丁·路德等虔诚信仰的修士的强烈不满。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还有属灵的因素,即作为修士的他心里没有平安,总认为自己内心充满恶念,找了神父告解也没能解决问题。在他认真读希腊文《新约圣经》的时候,不断思考自己的信仰,后来从《罗马书》中找到了出路,明白了能成为义人是因为耶稣基督的死,尽管我们在行为上无法完全,但耶稣基督的义给了我们,因此能被神称义。

此外,活版印刷的发展使得马丁·路德的改革思想迅速传播,星火燎原,让很多人站起来支持宗教改革。

1517年10月31日,马丁·路德写了九十五条跟赎罪券有关的辩论题目,即《九十五条论纲》,将其贴在威登堡大教堂的大门口,立刻引发了宗教改革大潮,在马丁·路德被赶出天主教会后也没有停止,还在很多人的支持和保护下翻译出了德语圣经。唯独圣经、唯独信心、唯独基督等信仰理念也不断被很多基督徒接受并传播开来。

宗教改革对于欧洲文明的影响,体现在政治、经济、科学、教育和文化等方面。

宗教改革带出了政教分离、宗教宽容和自由等主张。教会内的婴儿洗等传统在一些教会也变成了点水礼或浸水礼。此前,社会上存在着宗教裁判所,由教会和政府合作,教会判定异端,政府迫使异端信仰者屈服。后来这种政策被取消了,并反对政府用政治手段镇压异端信仰,变成了主张宗教宽容。

信仰的人都是自愿加入教会,反对政府强制人相信,反对设立国教,教会组织完全独立于政府组织,事务自治,不以政府外力为后台靠山,神职人员也不由政府发薪金。

经济上,最有名的是马克斯·韦伯研究过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体现出了英国清教徒的伦理,是资本主义在英国兴起的精神资源。

人类社会对积累财富的一般看法有:一种是努力赚钱,积累大量财富,然后就懒闲挥霍(及时行乐,奢华生活),第二种是安贫乐道、无所追求,反对贪婪和追逐经济利益;第三种是既不断努力赚钱、追求最大财富利润,但不挥霍用钱,也不懒闲享受,这带来了社会经济繁荣。第四种是“在世苦修主义”,这有些违反人性。

清教徒们则认为,努力赚钱是神的召命、工作是一种神圣的职责,并且将所赚的钱财用来投资,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

在社会科学方面,有学者于19世纪便有研究发现,从1666年成立,至1866年这200年间,法国科学院所招揽得共92个外国院士中,其中71人是新教徒,只有16人是天主教徒,5人为犹太教或宗教取向不清楚者。

宗教改革对于教育也有促进作用。由于马丁·路德主张“唯独圣经”,所以他把圣经译成德文,又致力于扫除文盲,使人皆能读圣经。当时,宗教改革运动内部分裂,产生了无休止的宗教争论,因此各教派为了防止“异端”传播,便用教理问答的方式进行启蒙教学。新教非常热衷于为儿童办学,把教育从贵族子弟扩展至社会中大部分儿童,推动义务及免费教育,成为欧洲教育史上的里程碑。

此外,新教对音乐的贡献尤其卓越。新教的特式之一是崇拜中会众要齐唱圣歌,而不是如天主教的弥撒中会众只能被动地听神父及诗班颂唱。马丁·路德认为音乐是上帝给人的礼物,音乐在教会中的重要性仅次于神学。所以,第一本教会圣歌本于1524年出版,马丁·路德本人也为多首圣歌填词。

巴赫长期受雇于教会,每星期都要有新的合唱作品,遗留下来约200首宗教大合唱。亨德尔的《弥赛亚》更为众人所熟知。

基督教通过宗教改革,实现了自我蜕变,带动社会文化转型,成为欧洲文明进步的精神力量。通过对宗教改革的回顾,有人提出思考,即儒学在古代中国的影响力与基督教类似,但没有自我蜕变,国人思想不能解放,社会及文化不可能转型。

《宗教改革与西方近代社会思潮》的作者认为:“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历史性功绩,就在于确认人的信仰应当取决于人内心的理解,而非取决于外在的强制。这就把人的信仰从天主教正宗教义的禁锢下解放出来,为近代西方的宗教自由和某种程度上的思想独立树立了先声。”主讲人表示,思考我国目前正在从事的四个现代化建设,在回顾宗教改革的同时,可以引发人怎样的思索呢?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福音时报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tougao@fuyinshidai.com)、电话(010 - 5601 0819或025-87770337)或微信(fuyin20062019)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更多版权声明

相关推荐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