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版
首页>其他>正文>

救助上万中国难民的饶家驹神父

饶家驹(RobertJacquinot de Besange,S.J.字轶才)为法国近代来华宣教士,他在抗战期间在上海设立安全区,救助了不少中国难民。

1878年,饶家驹生于法德边界的洛林地区,父亲为一位工程师,母亲则为美国人。饶在年轻时就立志完全奉献给主,于是他加入耶稣会当修士,成为神父后,于1913年来到中国宣教。他来华不久,就在上海虹口的圣心堂负责牧养葡萄牙信徒,后担任万国商团的随军神父,以及天主教学校童子军的教官等职位。这些经历使他得以接触到很多上海政界名流,为日后从事服务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此外,他在上海积极学习各种语言,精通汉语、上海方言、日语等语言。

饶家驹爱好化学实验,但也因此付出代价,他在一次实验中因为事故失去了一根手臂(一说抗战救助难民时,被日军炮弹炸伤),因而有“独臂神父”之称。但谁也不会想到,这一只手臂,竟在日后救助了成千上万的中国人。

1932年1月28日,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一二八事变”,悍然侵略上海。战事一起,大量平民深陷战火之中,他(她)们亟需得到救助。于是,饶家驹担任“华洋义赈会”会长负责难民、伤兵的救援工作。他利用早年建立的社会关系,亲自出面与各方交涉,成功地使交战的中日军队停火4小时,救出闸北战区的难民和伤兵。他的义举也得到了社会各阶层的肯定。

1937年8月13日,日寇发动“八一三事变”,开始其全面侵华的野心。淞沪战事后,数日内就有八十多万难民从闸北、南市华界以及虹口、杨树浦上海公共租界日本区等地涌进中立的公共租界(苏州河以南部分)、法租界。饶家驹在各方的支持下,再次担负起救助难民的工作。他先在复旦大学操场、徐家汇等地建立了6所难民收容所,收容难民5万多。此后,他发现法租界与南市交界的民国路(今人民路)上的大量难民流离失所,萌发了设立“南市难民区”的想法。经过他奔走呼号,终于得到英、美、法等国驻沪外交当局支持,并取得中日交战双方的同意。于11月9日成立南市难民区,建立当天就收容难民2万多人。最多曾有收容所130余所,收容难民30万左右。     

据多伦多大学博士生James研究:“饶神父的难民营里至少有30万嗷嗷待哺之口。为此他以‘国际红十字会难民救济委员会’的名义,说服美国罗斯福总统,从白宫拿回了85万美元,才有了难民碗里的白粥。”

难民区建立后,饶家驹几乎每天都到那里工作。他不顾危险,事必躬亲,给予难民以力所能及的帮助。虽然身在非交战区,然而危险也是时常降临。有一次,饶家驹的黑色圣袍被飞来的弹片撕裂出长长的口子。还有一次,日寇不满他的所作所为,用枪顶着饶神父,但最终没有扣动扳机。

饶家驹所开创的难民救济模式被不少人效法。据阮玛霞所著《饶家驹安全区》一书记载,饶家驹开创了“二战”难民救济的新模式。后来南京、武汉、广州等地的“国际安全区”模式,就是采用了“饶家驹安全区”模式。欧战爆发后,西方各国也是采用了这一模式救助难民。1949年8月12日,《日内瓦第四公约》诞生,饶神父提出的战时的平民保护被列入国际公约。

饶家驹神父的义举得到了中国很多人的肯定,一些人称之为“上海的拉贝”。1938年3月9日,蒋介石向饶家驹致信感谢,信中表示:八一三事变以后,“寇氛张盛,淞沪沦陷,我同胞锋镝余生,重遭荼毒。……贵神父及难民救济委员会诸同仁,抱己饥己溺之怀,施解衣推食之仁,奔走勤劳,迄今不懈。中正忝主戎行,缅怀弥感,用特专函,代表全民,敬致最诚挚之谢忱。”中国当代著名学者李天纲更指出“饶家驹是‘二战’中最早最突出的‘和平主义者’,在拉贝、魏特琳、辛德勒之前,比他(她)们突出。”

1940年,饶家驹神父回到法国,参与救济工作。1946年9月13日,一生荣神益人的饶家驹神父安息主怀。

(作者简介:吴志福,笔名吴保罗,80后鼓浪屿人,神学与历史爱好者,07年11月蒙恩,次年六月在鼓浪屿三一堂受洗。现为厦门竹树堂《葡萄园》刊物编辑,曾在《天风》等基督宗教类杂志上发表文章十多篇。)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福音时报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tougao@fuyinshidai.com)、电话(010 - 5601 0819或025-87770337)或微信(fuyin20062019)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更多版权声明

相关推荐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