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大学创始人张伯苓用生活见证:爱国和爱基督并不矛盾
张伯苓(1876-1951)中国独立教会领袖,南开大学创始人、校长。
张伯苓于1876年5月4日生于天津。一生深爱基督,深爱中国,深爱教育事业。1892年张伯苓考入北洋水师学堂,从军报国。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北洋海军为日本所击败。此后,原来主张军事救国的张伯苓决心献身于教育救国事业。1898年张伯苓结识了中国著名教育家严修,两人自此结下终身的友情。六年后他们在天津成立了中国第一所现代私立学校。张伯苓在观摩日本和美国学校制度后,成立了南开中学。这所学校根据美国的模式,注重基督信仰、科学和体育。
就在张伯苓结识严修那一年,中国的变法维新运动失败。慈禧太后囚禁了光绪皇帝重新主政。她的雠外政策导致义和团兴起,1900年有三万多位中国基督徒遇害。接下来的20年间基督教在中国传播迅速。张伯苓于1909年33岁时受洗成为基督徒,他把爱国的热忱专注在教会上,于1911年参与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不属任何教派的独立教会。他做过天津基督教青年会的董事,后来成为会长。他热心推动青年会工作,打破了学者不涉足体育运动的旧传统。
1919年,"五四"运动震撼整个中国。同年,张伯苓创建了南开大学。周恩来就是该校的一名学生,后来成为中国的总理。他一直十分敬重张伯苓。 1937年日本侵略中国,张伯苓的小儿子在执行对日空战任务时殉职。由于张伯苓号召抗日救国,日本遂以南开大学为轰炸目标。在危急的情势下,张伯苓把南开中学迁往四川;把南开大学迁至云南,与其他大学合并为西南联合大学。抗战期间他大部份时间留在重庆,为政府工作。
张伯苓曾写道,其一生事业主要得力于两个因素:一个是他的夫人,另一个则是对耶稣的信仰。南开中学虽不是教会学校,但张伯苓却在许多方面为他的信仰做见证,每个礼拜对学生的训话就像讲道或基督教道德教导一样。他每日读圣经一小时,并支持圣经翻译和发行事工。他的一生就是一个有力的明证,证明福音并不是西方或东方的产物,爱国和爱基督并不是互相排斥的。他是一个在生活中实践其信仰的人。
1950年9月张伯苓回到天津,1951年2月23日病逝,享年74岁,身后留下妻子、三个儿子和儿子的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