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秦国的富强谈教会人才的善用
我曾看过一篇文章,说到战国时期的中国历史。作者说:看似战国时期的历史非常的乱,其实是因为大家没有把握住一根线,而这根线的主要人物就是一个中国历史上非常厉害的人物,他叫什么今天已经没有人知道了,不过当时的人都很尊敬地称呼他为“鬼谷子”。
战国时期正是中国百家争鸣的时间,各种治国理念遍布几乎每个当时的小诸侯国。我们今天都说孔子足下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有二,但是这些人在战国时期真的不怎么有名,他们的这些贤者在战国时期并没有留下可令我们今天值得留念的事,反而恰恰是鬼谷子的几名学生左右了当时天下的时局。
鬼谷子教学内容相当广泛,包括:纵横术、兵法、法学、阴阳学、商学。他采取的是开放式教学,想学就可以来,不想学就可以走,这个理念就是《诗经·周颂》里面的“怀柔百神”,怀即招徕,柔即安抚。因此当时很多有志之士都到鬼谷子门下来学习,根据他们不同的爱好,鬼谷子教导他们不同的内容,最终这些弟子左右了天下的时局。简而言之,他的弟子到了哪个国家,那个国家就能大胜仗,就能在当时的列国中雄起做霸主。比如,我们熟悉的庞涓,他跟着鬼谷子学习兵法,然后下山到了魏国,得到了魏王的重用,结果魏国先后灭掉了卫国、宋国等国家,扩张了自己的领土,并且还将当时齐国(春秋五霸的首霸)兼并魏国的军事行动击败。魏国与秦国是近邻,魏国强大了,秦国很不爽,因为秦国的土地贫瘠,兵力不如魏国而屡次挨打,因此秦国也招徕天下名士,这就招到了鬼谷子的另一个学生,他叫卫鞅(商鞅),商鞅跟着鬼谷子学的是法律专业,打仗是不行的,因此他告诉秦王,我们现在先不要跟魏国动气,而是深化改革促进内需,扩大自己的实力,等庞涓死了,我们再动手。在商鞅的变法之下,秦国也从当时的羸弱小国逐步成为一个能够挺直腰板说话的大国。再后来鬼谷子的另一个徒弟孙膑也学成归来,先是入魏结果被师兄差点坑死,后来得到齐国君主的赏识而被封为兵马大元帅,齐国一直想搞掉魏国,但是苦于庞涓兵法太厉害,打不过呀。现在孙膑来了,兵法学的比庞涓更好,因此在一次齐魏大战里面一举击毙庞涓使魏国战斗力尽失殆尽。而和魏国毗邻的秦国看到庞涓已死,就举兵攻打魏国,魏国从此一蹶不振。秦国从商鞅的变法中尝到了甜头,他就开始再次张罗要多得一些人才,而其他国家则没有秦王这样的眼识,接下来的就是鬼谷子的另外一个学生张仪粉墨登场的时间,他跟着鬼谷子学到的是连横之策,最终使秦国笑到了最后。而秦国是战国七雄中排名最靠后的,也是实力最薄弱的,但是因着对于人才的重视,而终缔造了中华民族的第一次统一,不可能不令我们感到沉思。
秦国的富强之路,在于他对于人才的招徕,我们看芈月传里面其实每一个国家的兴衰与他们的君王有很大的关系,就说楚国,楚威王生前,国立达到鼎盛时期,而他死后楚怀王跟以屈原为代表的士人不合,造成楚国在当时国力第二的位置上速速的滑落下来。
这就要说到我们的教会,当今的中国基督教两会没有制定出一套可行的行政方案来落实教会的管理,这是两会的失责之处。而对于人才的利用方面,中国教会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我们今天的教会中,很多教会不注重人才的任用,而使大批的优秀青年流离于核心侍奉之外。笔者前一段时间在福建某地接触一个弟兄,通过交谈我发现这个弟兄知识结构非常广泛,对于教会神学也非常扎实,我原来以为他是某个教会的传道,结果不是。我问他愿不愿意侍奉上帝做传道人,结果这个弟兄说,他那里不是谁想侍奉上帝就能侍奉的,需要跟牧师有关系才可以。其实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我们中国教会与社会其实都是这样,任人唯亲而不是任人唯贤。教会正在逐步成为某些人的家族利益,这些人染指教会之后,就不愿意让别人进入侍奉,这样一来,教会对于真理的宣讲就微乎其微了。
今天的很多教会现状并不是没有人才,而是我们阻碍了人才,不懂得招徕人才。我们对于学术或者侍奉现在是只讲政治,不讲能力。谁跟我走得近,我就选用谁,而不论这个人的能力能否真实的胜任,就像社会上流行的那句话一样:“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这其实就是只讲政治,而不讲能力。战国七雄中,魏国任用庞涓之后,庞涓的心胸不如魏王宽广,他知道孙膑的才能在自己之上,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而不顾国家的利益,最终使国家损失一个出色的战将。今天很多人进入到侍奉之门以后,就站在门口,以此为自己的权力,开始讲政治,讲意识形态,而不讲能力,也不讲学术,完全以自己为标准,致使很多有能力的人不得不被迫离开,因为人一旦只讲政治,就注定不会讲真理了。鬼谷子办学,招徕天下名士的结果,并不会使自己受到亏损,秦国任用贤能最终没有使国家走向灭亡,而我们今天的人为什么就看不透这一点呢?
(本文作者系河南教会的一名传道人,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