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世界各地圣乐发展有哪些特征?
华东神学院圣乐系开办至今整整10周年。在过去10年间,神学院圣乐系每周都有一次专业讲座课。这个讲座课的目的是为拓宽学生的视野,让他们了解圣乐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在10年间,神学院邀请到许多国内外著名圣乐家前来讲座。由于工作的需要,笔者每次参与接待并聆听专家讲座,因此对于圣乐侍奉有一些新的认识。在此笔者简单谈一点20世纪圣乐发展的特征,这对我们今天的圣乐侍奉会有一些启发。
20世纪的圣乐发展是建立在18和19世纪圣诗发展基础上。众所周知,18世纪英国清教徒运动和19世纪的美国复兴运动带来的结果是基督的福音得到兴旺,教会的圣乐也得到发展。这段时间被称为“圣诗大爆炸”时期,据《圣诗史源考》一书介绍,单单这一时期圣诗的创作超过8万首。在这一时期神兴起了许多圣诗人,如被称为“圣诗之父”的以撒华兹,被誉为“诗中之圣”的查理·卫斯理,以及芬妮·克洛斯比,约翰·牛顿,艾拉·散基等人。他们创作的许多诗歌,我们今天仍然在唱颂。
进到20世纪,世界各国成立圣诗协会,圣诗的创作与出版越来越受到重视。并且圣诗本土化也受到各国基督徒的重视。如中国基督教两会所出版的《赞美诗(新编)》就有一百多首是中国人自己创作。日本圣诗集中,也有一些日本本土圣诗作品。现代科技的发展,尤其是唱片和网络的技术,也促进了圣乐的发展。之前,一个作曲家从创作到传播,需要很长的时间。而现在,一个作曲家从写好一首圣诗,到作品被各地教会使用,可能在一周里就可以通过互联网来完成。另外,教会唱诗班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许多赞美诗被他们所唱响,这也是圣诗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几年前,美国当代圣乐家艾美博士曾应邀来华东神学院圣乐系做过一个关于圣诗学的讲座。在她的观察里,她认为20世纪的圣乐发展有三个比较重要的特征:一是圣乐的内涵更为深厚,二是圣乐的形式更为多样,三是圣乐的面向更为宽广。“圣乐的内涵更为深厚”是指在20世纪基督教发展过程中,诗篇价值重新被重视,成为教会音乐的基础;在一些地方,教会的年历、礼仪也逐渐得到恢复;一些传统的赞美诗也重新被翻译和使用;在教会崇拜过程中,教会逐渐重视诗歌与崇拜的搭配;诗歌用于唱颂也用于祈祷,如泰泽诗歌在许多教会中受到欢迎。
20世纪的圣乐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20世纪著名布道家葛培理牧师很早就在他的布道会中使用教会流行乐。葛培理牧师说,当代基督教音乐是一个向年轻人传福音的好工具,只要歌曲的信息清晰且符合圣经真理,上帝会为它开路,用它来传福音。他说:“传统诗歌富有基督教音乐历史,一位聪明的牧者会找到方法把新旧融合。”20世纪的敬拜赞美诗歌在许多地方受到欢迎。除了传统形式的赞美诗,许多教会也在使用简短的赞美诗短歌。唱颂过程中,不同团体会使用不同的乐器进行配乐,如传统的乐器、现代的乐器或是民族的乐器等。圣乐形式多样化的原因是文化的多元化。20世纪人们的生活方式有很大变化,一个城市有来自各个不同地方的人,这些人的文化背景、年龄结构、民族风情都不一样,因此圣乐形式的多样化是必然的。
20世纪圣乐发展第三个特征是圣乐的面向更为宽广。如现代圣诗的主题不仅限于崇拜和感恩,也涉及认罪、哀告、为世界和平代祷和为争取世界的公义而创作的诗歌。曹圣洁牧师在华东神学院圣乐系讲座时曾谈到:“一本好的赞美诗集,也是一本信徒神学手册,因为它涉及教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一本好的圣诗集,也会吸收来自世界各国的不同风格的赞美诗。在普世教会发展过程中,很多教派的诗歌都互为影响,也相互交通,这样也就丰富基督徒的灵性生活。
回顾20世纪的圣乐发展,那是一条“内涵更为深厚,形式更为多样,面向更为宽广”的圣乐发展道路。这为我们提供一个广阔的视角,使我们在思考今日教会圣乐侍奉时,不陷入传统与现代,非此即彼的思想死胡同里。在圣经中,保罗曾教导我们:当用各样的智慧,把基督的道理丰丰富富地存在心里,用诗章、颂词、灵歌,彼此教导,互相劝戒,心被恩感,歌颂神。(西3:16)因此我们需要有宽广的胸怀,使用各种形式的美妙圣乐来荣耀神。
本文刊载于《华东圣乐》总第3期,原文标题为“浅谈20世纪圣乐发展的特征”。作者系华东神学院专职教师,圣乐系班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