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中国化与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建设高层论坛在京召开
11月24日至26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北京市基督教两会、中国宗教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基督教研究中心主办的“基督教中国化与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建设”高层论坛在北京召开。论坛旨在对基督教与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形成进行历史回顾,探求如何让基督教更好地发挥积极作用,同时思考基督教在世界文明与中华文明对话及沟通中的意义及作用。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宗教事务局、中央统战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燕京神学院、香港中文大学、芬兰赫尔辛基大学、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北京市基督教两会、新加坡圣经公会等国内外学术机构及宗教团体的100余人参加了此次论坛。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卓新平在讲话中指出,基督教中国化是一个需要长期努力的系统工程,既要有大力推动、时不我待的决心,也要有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耐心,其真正实现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持之以恒。目前,人们对基督教中国化仍有一些疑虑和不解,对此,我们完全可以客观冷静地加以分析,向积极方向引导。反思历史和展望未来,基督教的中国化首先是在社会政治层面的中国化,其次有必要融入中华文化传统,中国基督徒有必要确立其中国意识。此外,中国神学的奠立仍然是中国教会教义思想之中国化和中国基督教为这一信仰体系贡献中国智慧的重要任务。卓新平认为,中国化的基督教、参与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基督教,必然是一种不断革新和创新的宗教,我们需要对基督教加以反问、反思和反省,但更需要其在当今中国能够纳新、更新和创新。他指出,学术探讨在学界,而真正的行动要看教界,两者之间应形成积极的双向互动。
国家宗教事务局副局长陈宗荣在致辞中指出,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宗教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为宗教工作指明了方向。这一要求既高度契合时代的发展大势,又深刻体现了当代我国宗教发展的规律,获得了宗教界的广泛认同,也得到了学术界的积极响应。他认为,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的关键是坚定文化自信,中国化既是我国基督教与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经络和血脉,也是基督教融入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必然结果。
北京市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主席蔡葵在发言中指出,基督教中国化是当前社会需要着力解决的实践问题,而坚持中国化方向,首先要建立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概念。他分享了抗日战争时期,法国的天主教徒和北京的基督教徒联合从北平城往平西根据地运送药品,被习近平主席称为“一条自行车‘驼峰航线’”的故事。“他们投入了中华民族的历史中,用自己的生命服务于信仰,把自己和国家、民族的命运深深地联系在一起。因此,在中国崛起的当下,基督徒要无愧于这个时代。”他认为,基督教中国化的命题,是通过实践、理论提高,再实践、再提高,不断地调整,才能最终把握中国基督教正确的发展方向。
在论坛的主旨发言环节,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杨慧林教授,《中国宗教》杂志社刘金光社长,汕头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联合基督教研究中心主任卢龙光教授,文化更新研究中心院长梁燕城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唐晓峰研究员对基督教中国化的路径、理论基础和现状进行了探析和解读。
在论坛的分场主题发言环节,30余位学者的发言围绕“理论探讨”、“历史研究”、“处境关怀”、“人物研究”、“文化比较”、“信仰实践”、“研究憧憬”而展开。与会人员认为,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作为人类社会和谐共在的一种存在形式,一直都对外持有一种开放、包容、吸纳、共建的积极态度,中华文化的奥秘就在于“天容万物,海纳百川”。而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及其精神共同体的建设,既要开拓创新,也要返璞归真,其中需要吸纳基督教的参与、获得基督教的贡献。中华文化完全可以吸收基督教深层面的思想、智慧体系,使之成为今天中国社会大厦建构的动力而非阻力。为此,我们要尊重为人类文明提供过重要发展模式的基督教,揭示其能够千年未衰、历久弥新、不断转型的奥秘,在今天的中国社会文化处境中积极发挥基督教的作用,并对之加以综合性的整体审视和科学评价。与会人员表示,此次“基督教中国化与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建设”高层论坛,必将有力推动国内关于基督教中国化问题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