矢志不渝 不改初心——纪念我的爷爷赵兴
编者按:内蒙古包头市赵兴长老于2017年2月5日下午2点30分安息主怀,享年99岁。赵长老生前曾帮助包头地区建立了87所教堂,死后子女将他的10万元存款奉献给教会,设立了建堂基金。以下是赵长老孙女赵小丽对爷爷的回忆。
爷爷走了,在所有人都猝不及防的时候。大年三十晚上我们还在一起,他为我们做了最后的年夜饭祷告。初二,弟弟还给他做了身体测试,各项指标良好,我们还调侃爷爷说再活个十年八年没问题。我们甚至还无数次地设想谋划爷爷的百岁生日怎么过。可是谁也没有想到只过了几天,午睡后爷爷就再也没有醒来,去世前两个小时他还计划去萨拉齐教会讲道。我们震惊、难过,不明白发生了什么,感觉家里的一颗大树轰然倒了。
圣经上说,“生有时,死有时,人的生命气息都掌握在上帝的手中”,这大概就是原因了,也许爷爷在地上的工作已经完成,到了他该回天家的时候了。
过了年,爷爷就99岁了。百年人生,爷爷经历了很多,我想其中最应该称道的就是他为信仰、为教会所做的一切。
爷爷出生在基督教家庭,自幼好学,曾就读于呼和浩特师范学校,由于战争动乱只念了一年,之后在包头恩育小学任教。这是一所教会学校,爷爷在这做了十年的老师,为教会培养了很多优秀的人才,至今仍有一些人在包头各个教会服侍,他们也已经是七、八十岁的老人了。解放后,该小学与牛桥街第二小学合并。之后爷爷参加了西部布道团的工作,每天骑着自行车带着干粮,风餐露宿、宣传福音,足迹遍布包头市的所有偏远山区,这项工作一直到文革开始被迫结束。文革中,教堂被封,圣经被抄,爷爷也成了被批斗的对象,沉寂了十年。
文革结束后,国家有了新的宗教政策,人们有了信教的自由,但却没有聚会的地方,于是爷爷和我的老爷爷(他的父亲)在自己的院子里盖起了聚会场所,后来随着聚会的人越来越多,爷爷把自己家的房子也奉献出来扩建了间能容纳400人的教堂,也就是人们后来所称的丰备仓教会,这应该是文革后包头地区的第一所教堂了,也是我们度过童年的地方。可以说从那时起就拉开了包头地区建教堂的序幕。1992年,教会开始翻建东河区西堂,爷爷作为主要负责人开始筹备各项事宜,从联系材料、组织施工、到监督工程质量,跟进工程进度……事无巨细,总想亲力亲为,教堂1994年完工。两年时间,爷爷几乎住在了那里。接着,东河区东堂,昆南堂,青山南,韩庆坝……一座座教堂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从市三区到郊区、土右、固阳、白云、达茂,十几年间,爷爷参与建设的教堂有80多家,很多地方建堂时爷爷都是住在那里直到完工。现在包头市教会不断发展壮大,全市建有教堂100余座,这其中也浸透了爷爷的心血和汗水。
90岁以后,考虑年龄原因,教会不再安排爷爷外出讲道了,但爷爷觉得自己身体还好,精神也充沛,还能做许多事,他给自己定了座右铭“争分夺秒,为主做工”。每周他至少会去看望一个教会,关心教会的成长,几年间几乎跑遍了包头城乡所有的教会。另外他还把儿女,邻居,身边的人组织起来学习圣经,每周三固定学习两小时,一直坚持到去世。92岁高龄,在儿女的陪同下爷爷拜访了基督教圣地耶路撒冷,亲历了耶稣走过的路,也圆了一个基督徒的梦想。
爷爷一生勤俭,微薄的工资大部分也在建教堂过程中奉献了。去世后余下的十万元积蓄也按他生前的意思全部奉献了教会,并由教会决定成立了以爷爷名字命名的基金会专门用于教堂的建设。
今天,我们在东河区东堂为爷爷举行追思会,来自包头、呼市各个教会的人们赶来为爷爷送行,能容纳千人的教堂座无虚席,我想此刻的爷爷也一定很欣慰。
“一粒麦子不落在地里,仍旧是一粒。落在地里死了,就结出许多子粒来”。
愿天堂的爷爷安息!